工业机器人赛道前景向好 细分领域谋新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领域愈发广泛,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制造业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工业机器人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一半以上,连续十年领跑全球。今年上半年的工业机器人产量也呈现稳步增长,达到22.2万套,同比增长5.4%。这一增长态势预示着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
根据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我国正朝着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的目标迈进。工业机器人的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部分领域,机器替代人工的趋势愈发明显。
在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期间举办的“机器人技术应用与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行业专家对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前景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工业机器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针对特定领域、特定客户的研发方面,这将引导企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关于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行业内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渗透率和需求来看,工业机器人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种观点则源于后疫情时代行业缩水所带来的悲观情绪。
尽管去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但参加论坛的嘉宾普遍认为,长期来看,工业机器人的未来增长空间依然巨大。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人口数量下滑、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日益严重,企业的用工荒问题日益突出。这也是推动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
工业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率仍然有限,还有大量的行业没有实现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随着自动化升级的深入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增多,柔性生产成为行业升级的新引擎,推动工业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
据预测,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速将保持在20%至25%的较快水平。新能源行业仍然是行业最大的增量来源,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占比有望突破20%。
即便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业机器人在渗透过程中也面临着多重挑战。每个新的场景和行业都需要深度的学习和探索。工业机器人的研发需要更加针对特定行业本身,满足客户的多重需求,其中不乏极端的高要求。
在今年的工博会上,这一理念也得到了体现。企业在展示产品时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纷纷推出针对不同行业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工业机器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进化以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客户需求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不要脱离场景做产品”,这是许多企业在思考产品研发时的共识。这意味着产品应该根据应用的场合、应用的环境和应用的对象进行相对定制的开发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针对协作机器人精度不断提升的需求,节卡机器人推出的最新技术——精准至极致的2.5D视觉定位技术,引领了机器人精度的革命性突破。在精密定位模式下,其精度达到了惊人的0.2毫米。想象一下,这就像是在微观世界里进行精细操作,每一毫米的移动都经过了精确的计算和控制。对于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然断电导致的机器人下坠问题,越疆CRA系列机器人拥有先进的电磁抱闸技术。这项技术能在机器人上下使能或遭遇意外断电时迅速响应,确保末端工具坠落小于1毫米,极大地减少了工具或工件受损的风险,增加了生产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我们面临的不仅是产品技术的挑战,更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合作。正如关健所言:“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需要的是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在这个新的竞争环境下,厂商们不仅要注重产品的升级与创新,更要深入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和场景应用。单纯地满足将AGV产品从a点移动到b点的要求已经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的是帮助客户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生产流程。
从原材料的存储位置、数量,到生产节拍的安排、原材料的搬运、搬运后的存储等,这些都是客户关心的实际问题。这背后需要的是一整套高效的管理流程,考验的是厂商对特定行业的深度理解和实践经验。厂商需要针对客户需求进行研发,展现出各自在细分领域的独特优势。正如程阳选所说:“产品的开发与签约只是开始,真正的成功在于能否在客户的实际场景中发挥最大的价值。”
在这个不断进化的行业中,每个企业都在寻找自己的路径,挖掘自己的潜能。像关健所说:“以自身研发的优势为基础,深入挖掘细分领域的机器人应用,现在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背后可能隐藏着无限的机遇和潜力。”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创新和突破,共同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