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近十起,国外企业入局移动机器人为何偏爱“收购”

智能机器人 2024-12-18 10:21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近年来,移动机器人(AGV/AMR)行业犹如一颗新星,在市场中熠熠生辉。随着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和企业数量的成倍增长,该行业无疑已迈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数据来源于中国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揭示了这一行业的繁荣景象。在2020年,中国移动机器人的销量已经高达41,000台,市场规模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6.8亿元,同比增长了24.4%。在这一繁荣的市场中,有24家企业的营收超过了亿元。

与此国际市场的移动机器人行业也是热情高涨。据新战略移动机器人全媒体的不完全统计,今年国外移动机器人行业掀起了一股“收购”浪潮。知名企业如abb、斑马技术和永恒力等都积极参与其中。

尽管国内外企业都在积极布局移动机器人市场,但它们采用的策略却有所不同。国内企业更倾向于合作或加码投资,而国外企业则更倾向于收并购。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接下来,让我们带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国外企业在移动机器人市场的收购行为可能是出于技术创新的追求和对市场份额的争夺。通过收购已经在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国外企业可以更快地掌握先进技术,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而国内企业则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合作和投资的方式,共同开发新技术和产品,以实现双赢。

一、情投意合,互助共生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商业环境中,许多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昔日的竞争优势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消失。为了保持竞争力,不少企业开始寻求外部投资,通过合作与收购来保持自身的盈利能力。这是一种基于股份制的企业发展策略,旨在共同抵御经济大潮的冲击。

以AutoStore为例,这家创立于1996年的公司以其先进的仓储物流系统而闻名于世。凭借这一独特优势,AutoStore在全球范围内部署了超过2万台机器人,服务范围遍布3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仓库的自动化管理。随着行业的飞速发展,AutoStore在市场经营上遇到了诸多挑战。面对新技术和新企业的冲击,其仓储物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正在逐渐减弱。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AutoStore需要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应对市场竞争。这种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不仅有助于企业保持竞争力,还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合作与收购,AutoStore可以吸取外部企业的优点和经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技术和服务水平,从而重新获得市场优势。这种发展模式是当代商业环境中的一种明智选择,也是企业不断追求创新、保持竞争力的体现。除核心竞争力逐渐下滑外,AutoStore还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早在2021年,该公司就与英国最大的线上超市Ocado陷入了一场法律纠纷。AutoStore声称Ocado抄袭了其部分机器人设计,然而Ocado坚决否认了这些指控,并在多个国家发起了反诉。

AutoStore在2020年出现了经营亏损,亏损额高达2110万美元。进入2021年上半年,情况亦不容乐观,虽然营收达到了1.5亿美元,但却面临着5650万美元的净亏损。

二、专家之技,精准之业

想象一下,一家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人员不多,却在其专业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它们的专注和执着,甚至可能超越大型企业在某一特定分支的投入和资源配置。大型企业往往依靠团队的力量,但真正的精英往往隐藏在幕后,小企业虽然团队作战能力有限,但在某一领域的专业能力却不容小觑。

就如同亚马逊收购Kiva Systems的案例。在2012年,亚马逊以7.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Kiva System,这一大手笔的操作将其纳入了旗下的机器人部门Amazon Robotics。之后的几年里,亚马逊迅速在各个仓库大规模部署了Kiva的机器人技术。这一行动不仅展示了亚马逊对于技术发展的重视,也体现了其精准的投资眼光和专业的运营能力。小企业在专业领域内的深度挖掘和精细打磨,使得它们在某些领域的专业能力甚至超过了大型企业。这种专业性和专注度,使得小企业在特定领域内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大企业或许能够依靠雄厚的资源和团队力量取得全面的优势,但小企业凭借其专业性和精准度,同样能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在某些领域成为领军者。这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精神,是推动企业不断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动力。作为全球零售商企业代表的亚马逊,在物流领域无疑拥有深入的研究,但其方向广泛,涵盖整个物流链条。亚马逊的物流模式包括FBA、第三方海外仓和自发货三种,这些模式都涉及仓储、分拣、打包、发货和配送等环节。

虽然Kiva Systems整体实力不如亚马逊,但在仓储物流方面,它绝对是行业的佼佼者。亚马逊看中了Kiva Systems在仓储方面的潜力,因此斥巨资将其收购,以补齐自己在技术方面的短板。

根据2013年的一份报告,当时亚马逊普通订单的交付成本约为3.50至3.75美元。引入Kiva机器人后,这一成本显著下降,降幅达到20%至40%。预计每年在仓库分拣环节中,机器人能为亚马逊节省约9亿美元的费用。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成本,为亚马逊的物流业务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成本优势

众所周知,企业收购的最终目的,在于拓展自身业务。如何更有效地拓展业务,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面临一个简便、经济、高效的拓展方式时,所有企业都会为之动容。

移动机器人行业正是如此。尽管该行业发展迅速,但从市场体量来看,依然是一个相对较小的行业。这种规模较小的行业,在投资上存在着独特的挑战:投资过多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投资过少则可能影响产品或技术的精细打磨。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收购的方式进入该行业,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种方式可以节省大量经费,甚至实现技术上的互补。以永恒力收购Arculus技术公司为例。

永恒力,虽以传统叉车业务起家,但在自动化升级的趋势下,其在制造业的AGV产品系列表现出强烈的竞争力。资料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永恒力的营业收入达到了30.2亿欧元。

尽管如此,永恒力也面临着全球供应链紧张的压力。为了应对这种压力,寻求新的增长曲线变得至关重要。永恒力将目光锁定在了Arculus身上。收购Arculus不仅能帮助永恒力节省研发成本,还能使其在移动机器人技术上实现突破,为其在自动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这样的收购,无疑是永恒力拓展业务、应对大环境压力的一记妙招。Arculus专注于自主移动机器人(AMR)、模块化生产平台和软件解决方案领域的发展。其在Munich、Ingolstadt、Stuttgart以及Dresden的工厂拥有经验丰富的硬件和软件专家团队,深受众多知名汽车制造企业和其他行业工业客户的信赖。通过此次收购,永恒力将扩展其在自主移动机器人领域的创新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丰富其现有的自动化系统产品组合。

在当前环境下,许多企业都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永恒力也不例外。作为传统企业,若想涉足自主移动机器人领域,从头研发无疑需要巨大的投入。出于成本考虑,收购成为永恒力的最佳选择。永恒力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拉尔斯·布尔佐斯卡博士表示,通过收购Arculus,他们在自动化行动领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全面扩展。特别是在电子商务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人与人的订单挑选等重要应用领域将持续强劲增长。Arculus团队的加入将实现强大的增长协同效应,并解锁自动化仓库物流中未来的重要行动领域。

文化差异与营商环境也是国外企业更倾向于收购的重要原因。在国内,人们更倾向于自己研发、生产产品,因为对于产品的归属性有更强的认知。而在国外,商业环境中更加开放和包容,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收购来拓展业务领域。国外的法律体系健全,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非常到位,这也为收购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当研发成本过高或想要进入新的领域时,收购成为了一个理想的选择。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