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距离站起来只差一个膝盖
今天,智能汽车领域的顶尖算力配置无疑是高通8195与英伟达Orin的组合。
展望未来,明后年可能将由高通8295与英伟达Thor领衔。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掌握这些基础常识是理解智能汽车发展的必经之路。
到了2025年,我们有望看到更多中国力量的崛起。地平线公司的征程5将搭载于迪王、红旗、理想和蔚来等品牌的全新车型;黑芝麻智能虽低调却客户众多,业内预测其将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寒武纪和芯驰等也在蓄势待发。业界普遍预期,2025年将成为芯片国产化替代的关键节点,要么在这一时期上车发展,要么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那么,这个关键时期为中国芯片公司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在众多行业巨头面前,中国芯片的优势又在哪里?面对越来越多的车企自主研发芯片的趋势,中国芯片企业如何看待这一变革?
在黑芝麻智能技术开放日上,我们得以窥见这家中国自动驾驶芯片公司的视角与抱负。他们展示了中国芯片企业在智能汽车时代的观察与抱负。在他们看来,未来的机遇在于汽车智能化的趋势推动汽车芯片需求的增长,以及整个产业链的重构。汽车智能将从培育期进入爆发期,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将迅速推动智能配置成为标配。据预测,到2025年,国内新车将有超过一半配备L2以上的自动驾驶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终端需求的打开推动了上游芯片公司的紧密配合。汽车芯片作为新兴产业的一部分,正在从原来的大供应商产品线中的一个事业部转变为能够独立生长的公司。预计未来几年全球系统级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数十亿美元,这为汽车计算芯片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经过前期的摸索和争议,产业界对于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和算力需求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这为芯片产品的技术指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智能驾驶的深化也推动了产业链的重构。新的玩家正在进入这个领域,例如英伟达这样的跨界公司。它们通过掌握核心计算平台,获得了增长红利。芯片公司与车企之间的合作也在发生改变。他们不再只是简单的供应商和采购商关系,而是更多地参与到产品的研发和测试中。这要求芯片公司不仅要提供高性能的产品,还要与车企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和优化产品的使用方式。
尽管我们目前的终端体验还有待提升,但车端功能需求和实现路径的明确清晰使得产业可以专注于技术成熟和产业化落地。在这个狭窄的门缝时间里,中国芯片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它们需要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地位并与车企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在中国汽车产业链的上游,芯片公司正在积极响应车企的需求,不仅推出芯片开发套件和软硬件参考设计,更提供全面的开发工具链和技术服务,帮助车企快速实现产品化落地。这种合作模式不仅简化了开发流程,还为开发者(车企、Tier1供应商或第三方)在芯片上移植系统和算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从Tier1供应商、算法、中间件、操作系统到芯片,每一环节都为车企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机会。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上,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中国的芯片公司正成为这一赛道中的佼佼者,他们以其独特的优势分得市场份额。这些公司深深扎根于本土市场,更易于把握技术发展的方向,进行精准规划和部署。当前,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定义技术的主动权,这也为本土芯片公司提供了占领市场优势的机会。
汽车芯片的发展与汽车地域市场紧密相连。以MCU大厂为例,他们大多源自欧美日,早期依靠本土车企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供应链的共同成长。而在本轮中国芯片的崛起中,2021年起中国车企率先从传统的分布式架构转向域控架构,这一转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域架构的出现解决了数据量增大带来的问题,推动了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变革,为用户带来了第一波智能体验。这一变革的核心支撑便是芯片技术。
传统的汽车采用分布式架构,各个控制器相互独立,而智能汽车中相似的功能被整合到一个域控制器中。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域架构也面临着挑战,如需要更高的集成度和算力。未来5-10年,汽车架构将朝着更加集中化和中央化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未来需要更高算力、更大集成度的芯片来满足需求。黑芝麻智能推出的A1000芯片便是面向域架构的产品。
中国车企在这一变革中展现出惊人的手速。例如,小鹏汽车最新的第三代架构EEA3.0已经走在行业前列,采用中央超算+区域控制的设计。其他车企如长城、广汽、哪吒等也在积极推进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的架构设计,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实现量产。与此本土芯片公司如黑芝麻智能和地平线等也在积极研发面向中央计算的芯片,以应对未来的市场需求。
据预测,到2025年,车端第一批中央架构将开始落地,头部芯片公司将能够拿出性能强大的芯片来满足市场需求。例如,黑芝麻智能正在研发的A2000芯片便是面向中央架构的中央计算芯片,具有7nm工艺和强大的算力。
除了技术发展的敏锐预判外,本土芯片公司还更能踏准技术节奏,满足中国车企快速迭代的需求。中国车企的迭代速度飞快,需要上游供应链同步跟进。本土芯片公司通过精准的战略设计和强大的执行力,能够满足车企的需求,推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
在中国市场的带领下,中国芯片公司有机会在全球市场中与龙头企业平分天下。在科技与半导体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布局与资源投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特别是对于芯片行业而言,由于其特殊的制造周期和复杂的工艺要求,每一次决策与投入都需要足够的魄力与定力。尤其是对于车规芯片,如A1000这样的产品,从设计到量产,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黑芝麻智能在短短几年内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在芯片研发领域的坚定投入和布局展现出了决策者的魄力与团队的定力。从流片成功到完成所有车规认证和测试,他们不仅完成了产品开发的各个阶段,更在战略上领先行业两年。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意味着他们已准备好迎接即将到来的市场机遇。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要想在其中立足,除了坚定的决心和投入外,还需要灵活定位。短期看,军备竞赛是市场的主旋律,但对于黑芝麻智能这样的企业来说,单纯追求算力并不足以应对市场的挑战。他们不断追求创新,试图通过结构创新解决痛点。A1000Pro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先进封装集成多核心,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与此地平线也看到了类似的机会。他们认为,随着制程工艺逐渐逼近物理极限,架构创新成为了优化的关键路径。他们提出的“真实计算效能”理念非常具有前瞻性。因为对于用户来说,芯片的峰值算力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用户体验的是其实际处理能力。例如,征程5的诞生就是基于这一理念,通过软硬件和算法的优化,实现了出色的性能表现。
这样的定位策略让黑芝麻智能等公司在市场上如鱼得水。他们的芯片不仅能满足车企的各种需求,还能精准地切入主流应用的时间窗口。以A1000为例,其主要针对的NOA等业务领域都是市场热点,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与此他们还在不断追求降本增效,通过集成更多的功能到单颗芯片上,降低系统功耗和空间需求。
车企自研芯片的趋势也值得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车企都需要亲自涉足芯片研发。对于芯片公司来说,尤其是初创企业,更重要的是形成规模、回归商业逻辑并挣钱。只有主营业务稳健发展,才有机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无论是芯片公司还是车企,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成功,都需要坚定的决策魄力、团队的定力以及灵活的市场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领导者。国产芯片的发展离不开这样的努力与坚持。只有不断追求创新、适应市场需求并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产业发展目标。在智能汽车的赛道上,单一车企面临出货规模的挑战。没有足够的出货量,降低成本和收回投入将变得异常艰难。这条赛道上的商业利益显而易见,吸引着众多企业追逐规模、降本和盈利。
黑芝麻智能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深知在客户选择上,应将资源优先投向出货量大的车企。丰富的产品线为他们赢得了广阔的合作空间。目前,他们正在积极打造开放生态,与产业链伙伴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智能汽车的中国创新时代。
地平线也在呼吁车企与供应链伙伴建立更紧密的协同关系,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开放与进步。黑芝麻智能则更专注于算法、传感器、操作系统等主芯片的外延小生态。他们并不急于将资源投入到广泛的生态中,因为那样商业回报周期过长,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并不现实。
技术层面的开放体现在算法和芯片的解绑。黑芝麻智能可以提供软件配套服务,包括操作系统、系统驱动、自动驾驶框架和部分视觉感知算法,但并不绑定芯片。如果车企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无论是自研还是第三方,黑芝麻都能帮助进行软件移植。这就是他们认为的开放——团结所有产业链伙伴,用技术实现生态拓展。
地平线也有相似的底层逻辑,他们提供芯片+工具链的开放技术平台,并有灵活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不仅限于提供BPU架构+芯片+操作系统套餐,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多种组合。
相比于全球芯片名厂的交付模式,中国芯片的开放特色更加凸显,并更加关注产业需求。过去五年,中国培养了全球领先的新能源产业链,众多中国公司跻身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前列。人们期待智能汽车能够将中国芯片提升到同样的产业地位。
能够在这个领域晋级的公司可能不多。不同于车企采购动力电池时的常态——建立多个供应商体系,车规芯片的替代意愿相对较低。对于中国的芯片公司来说,2025年能否成功上车成为关键节点。成功者的出现会给后来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即便市场巨大,但头部效应依然明显。这意味着要在这场竞争中立足,必须努力成为中国芯片行业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