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驶入快车道

行业资讯 2024-12-12 10:26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华米科技发布了一款引人注目的新产品——黄山2S,这款可穿戴人工智能芯片首次采用了双核RISC-V架构。记者李予捕捉到了这一科技亮点。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正驱动着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在合肥,这座城市正紧紧抓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通过实施人工智能“链长制”和“双招双引”工作,加速国家级试验区和战新集群的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

汇聚磅礴力量,合肥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里,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地方——中国声谷。这里依托“部省市联动+市场化运作”两大创新机制的叠加,成功孕育并培植了全国首个AI产业基地。在这个基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推动着合肥乃至全国的人工智能产业不断向前发展。走进中国声谷体验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新产品和先进技术。教育机器人、AI翻译棒、会说话的鼠标等创新产品,展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蓬勃发展。

在这里,中国声谷已孵化出200多款涉及多个领域的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这些产品涵盖了语音识别与翻译、人脸识别、自然语音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医疗、服务、汽车、家居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每个智能产品的背后,都有响亮的企业名字作为支撑。科大讯飞、科大国创、华米科技、咪鼠科技等知名企业的加入,使得这里成为了智能产品的聚集地。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正从这里走向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华米科技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以智能可穿戴硬件为起点,开拓了基于人体数据的医疗健康业务。其全球累计出货量已达到了惊人的两亿台。去年四季度,其两款成人智能手表在多个国家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三,全年累计出货量更是跻身全球前五。

中国声谷的人工智能智慧教育产品已经服务全国32个省、5万所学校,影响超过1亿师生。智医助理已在多个省市开展实际应用,覆盖200余家三级医院。科大讯飞承建的7×24小时不打烊的“随时办”服务的智慧政务模式也得到了广泛肯定。

探访全国首个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

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已傲然矗立起一座产业与技术并重的平台。这里,产业平台和技术平台双双完备,荣誉接踵而至,荣获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11项国家级荣誉。这一成就的幕后功臣之一,是中国声谷运营单位高级副总裁毛媛媛。

中国声谷的追“声”之路,只是合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一隅。在这片热土上,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如同一首催人奋进的交响曲,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在包河区,以“中国视界”为引领,这里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尤其是以视频视觉、科技研发为主导的产业生态体系。他们正构建一个集聚发展平台,全力打造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智能之眸”,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科技的海洋里熠熠生辉。

大项目成就大产业,这一理念在合肥得到了生动的实践。过去的一年,腾讯智慧产业总部基地、紫光新一代光通信产业基地、海康威视合肥科技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于此。这些项目的落地,使得合肥全市人工智能集群集聚企业达到846家,同比增长23.2%。全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更是突破815亿元,增速约21.1%。其中,智能语音产业规模突破185亿元,占全国该产业总产值的64.9%,这一数据足以彰显合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地位。

在这片热土上,每一个数字、每一个成就,都是合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未来,合肥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创造更多辉煌。插上创新的翅膀,合肥人工智能产业如日中天

合肥人工智能产业正如千帆竞发、乘风破浪的巨轮,这一切的繁荣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早在十年前,科大讯飞便率先发布了讯飞开放平台,引领业界风向。这个平台全面开放领先的核心技术,不仅降低了软硬件开发者的集成门槛,更为企业提供了行业解决方案,为开发者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一创举无疑为合肥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善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合肥的一颗璀璨明珠,专注于智能语音领域和大数据技术的系统研发、集成、应用。他们打造的全流程智能客服体系,已经成功应用在银行、保险、运营商等多个领域。自动化呼入呼出、场景化监测和智能推送、全量化语音质检和运营分析等功能,展现了智能科技的无限可能。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讯飞开放平台的鼎力支持,使得许多智能化场景得以落地生根。

善达信息市场部经理吴开透露,讯飞开放平台为企业客户带来了丰富可靠的人工智能能力,完美弥补了企业可能缺乏的底层算法研发能力。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开发成本,使得企业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放异彩。

科大讯飞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单点的技术创新已经难以解决重大社会问题。人工智能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构建人机协作、自我进化的复杂智能系统。为此,科大讯飞推出了“低代码”和“零代码”方案,让各行各业的开发者可以直接在基线底座的基础上,解决行业内的关键问题。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和发展。

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已经上线,涵盖了农业、金融、司法、医疗等18个行业赛道。该平台开放了449项AI产品及能力,吸引了超过293万个开发者团队,总应用数超过137万,覆盖的终端设备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3亿+。

在合肥,除了讯飞开放平台,中国声谷的类脑智能开放平台也在为万名开发者提供支持。该平台提供了17.25P FLOPS的算力和7.91PB的存储,汇聚了180项全球领先的工程算法和150项高价值数据集,数据规模更是达到了300TB。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各方要素的支持和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正在加速构建合肥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因为源源不断的创新,合肥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了多元化、繁荣发展的态势。奔向星辰大海——合肥人工智能的雄心壮志

合肥,一座正朝着星辰大海奋进的智能之城。她以坚实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根基,凭借省级以上人工智能创新平台70余家的力量,先进计算中心已服务科研院所及企业机构300余家。累计建成的5G基站数量超过13600个,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已畅通无阻,基础网络能力持续加强,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平台建设的辉煌成果更是令人瞩目。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汇聚了19支科研团队,突破了多项关键共性技术,甚至在猕猴全脑的微米级分辨率三维解析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为灵长类脑图谱的绘制打开了可能。

合肥的企业也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安徽推想科技、全色光显公司、华米科技等企业的创新产品——人工智能肺部辅助诊断系统、全色激光工程投影机、运动健康数据库等,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怀着雄心壮志,合肥正大步迈向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设。已印发的《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了“312”战略目标:到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新增授权发明专利3000项,技术和应用标准300项。合肥将培育10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和创新平台,吸引10万名技术人才,培育发展2000家产业链企业,建设200个以上的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场景项目。

如何激发产业活力,助推发展加速度?

合肥市的产业发展正迎来全新的阶段。为更好地激发产业动能,跑出发展加速度,合肥市不仅健全了建设推进体系、加快了核心技术突破、强化了重点企业培育,更是建立了高规格的产业链链长推进机制。

在这一机制的引领下,以头部企业为引领,合肥正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通过强化产业链调度,每月都会组织至少一次产业链推进活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形成常态化滚动推进机制。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谋划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平台,加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沟通,以全方位促进产业发展。

在产业政策方面,合肥围绕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深入开展产业链技术评估,梳理出产业链技术图谱,明确产业技术短板。合肥正谋划出台更具针对性的、可操作性强的专项政策,重点支持在技术上达到国际领先、替代进口、安全可靠的行业龙头及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在创新应用的推动下,合肥的人工智能产品已经走进了校园、社区、工厂等各个角落,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未来感”。新产品、新技术需要好的应用场景,合肥正是通过不断寻找和创造应用场景,让产业的活力得以充分激发,推动城市发展加速前进。

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合肥的产业发展正步入快车道,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全市范围内,智能工厂的培育和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目前,已经累计培育了智能工厂122家,数字化车间高达1154个。教育领域的智慧学校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智慧课堂班级已经覆盖了全市所有教学点。基层医疗机构也广泛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智医助理系统辅助生成病历,提供辅诊服务,大大提高了病历的规范率。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进行相关创新措施的探索,对于符合规定条件的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我们将实行首购制度。这意味着我们正以开放的态度,积极拥抱新技术,以期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梦想无垠,步履不停。合肥已经走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前列,凭借对产业发展规律的深入理解和先机的洞察。这一切的努力和成果,都让我们看到了合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雄心壮志和坚定步伐。

未来,我们将聚焦技术创新、产业培育、融合应用三大重点,以基础前沿和高端引领为方向,加速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人工智能新的技术体系。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综合发展水平挺进全国第一方阵,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

目标如灯塔,指引着我们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新征程上乘风破浪。合肥正乘势而上,向着人工智能产业的星辰大海全力进发,我们坚信,未来的合肥将以人工智能为引领,书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