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带队烧钱圈地华为们猛追 都在押注云计算
现实也正是如此,包括影业、在线音乐、等领域,BAT都已涉足。如今,伴随着技术的成熟,云化的IT系统成为企业发展方向的又一新标识,面对如此巨大的前景市场,BAT自然也纷纷下重注抢先布局。
除此之外,以华为为代表的传统通讯企业,也一举杀进云服务市常再加上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的中小云服务商,国内市场已然呈现大爆炸的趋势。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此起彼伏,他们各自有着怎样的筹码?国内市场面临哪些挑战和困扰?
大势所趋,BAT烧钱圈地
今年三月,阿里云联合30家风投发布“创客+” 计划,联合百亿资金,提供从开发组件、分发推广、办公场地、前后期投资到云服务资源的系列创业扶持。7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向阿里云战略增资60亿元,用于国际业务发展、DT生态建设等方面。不过,阿里巴巴CEO张勇表示,60亿投入只是开始…
一年之前才推出的百度开放云,在今年9月初,宣布拥抱中国“3600行”计划,加入沸沸扬扬的公有云市场竞争,并且把人工智能与的结合上升到一个新层面。百度云的野心也可见一斑,欲联合电信云、金山云、华为企业云、青云等国内主流云平台以及亚马逊中国,在安全领域共建云安全生态。
而最早从社交、游戏、开放平台等业务中孵化的云,今年6月16日联合多家创投机构发布了“云+众创”计划,宣布将提供1亿元的扶持资金,加码对创业者的扶持。紧接着,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宣布,明年将投入20亿元现金,用于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未来5年预计将投入超过100亿元,发布“云+未来”生态规划。
BAT如此大手笔,除了是一大趋势,也是依赖各自庞大的规模优势,潜移默化的在使用着互联网用户的授权数据,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支撑底层基础设施和技术的投入,BAT本身就是自家最大的用户,加上公共云靠的就是规模效应取胜。尤其对于来说,用户和社群层面的优势是其他两家所无法企及的。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海外和本土两种不同的思路国外微软、IBW、AWS的部署侧重企业层,BAT更偏重于用户层面,市场也必然会成为它们下一个相遇的战常而BAT在领域的竞争态度,我们可以为一边砸钱修炼自己,一边跑马圈地!你若打我,立马带上一批用户和创业者削你。
那么问题来了,砸钱的功效有多大?
阿里云在BAT中是增速最为明显,也显得颇为激进。今年8月12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1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阿里云第二季度收入4.85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06%,成为阿里巴巴收入增速最快业务。对比国际巨头,亚马逊最新一季财报显示,服务AWS收入增长81%,这也让阿里云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云服务商。(详情查看钛媒体报道《阿里二季度净利308.16亿,与移动业务增速显著》)。
除此之外,阿里云陆续在北京、杭州、青岛、香港、深圳和美国硅谷、新加坡开设了7个数据中心。云在启动“云+计划”后,也已经帮助近300家初创公司上云,为广州、深圳、上海等二十多个省市政府提供云服务,截止目前也已经建设了5个数据中心,超过400个数据中心结点。
华为明确业务边界,主打B2B
与BAT等互联网企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为,作为一家传统通信设备企业,在运营商业务呈现疲软之势时进军IT业,华为在HCC2015大会上明确表示IT未来发展上要构建云生态的战略,主打行业云,以B2B业务为主,与此华为还表示每年将在IT业务的投资不低于5亿美元。
自今年7月华为推出公有云以来,业界就有评论称将会与运营商直接竞争。所以,华为很讨巧的选择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华为提供产品、技术,运营商提供网络、IDC资源优势及运营服务经验这样一来,既避免了与运营商竞争,还加大了后期可能与互联网为主的服务商竞争的筹码。其中,与德国电信、中国电信的合作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之前华为的习惯是单打独斗,而在构建云服务之后,华为明确了自己的业务边界(专注金融云、媒资云、政务云等领域),这和互联网企业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提供云服务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华为也更看重生态链以及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帮互助,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华为的合作伙伴已经达到500家。
但不可否认,华为云生态的构建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其一,对于思想固化的传统企业,如何获取对方信任,拉拢它们上云?其二,面对BAT以及众多中小云厂商围攻,华为能否以差异化脱颖而出?除此之外,后期的服务和运营也是一大难题。
云服务市场中小玩家怎么玩?
BAT砸钱布局做生态,华为拉拢传统企业跑马圈地,巨头们一手抓技术,一手抓资源,那么市场上诸如UCloud、七牛云、青云等中小玩家该怎么玩?
差异化成了他们立身的根本。比如七牛一直专注在云存储领域,基于非结构化数据,提供客户一站式的数据服务。青云、UCloud则偏向,其中UCloud更侧重游戏,青云侧重私有云。七牛云副总裁李婧告诉钛媒体“云服务的趋势是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来解放软件公司的生产力,虚拟机时代的云解决了采购周期和利用率的问题,以 GAE 为首的 PaaS 平台对解放运维方面做了一些不太成功的尝试,未来云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还是在如何提供开发和运维的工作效率”。
“未来客户的需求趋势是云服务无论从产品形态还是服务运营上能够更方便的帮他们构建他们的产品”,她接着说道。这也恰恰是市场给予七牛云等创业公司的机会。
李婧还提到,通过做了四年企业级服务,深刻懂得一个道理2B类的模式,客户是希望用付费来保障他们的权益的,云服务免费未必代表安全、可靠。
李婧的话语中也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一个备受关注的云端数据安全问题。即便防守方的技术在逐日提高,但攻击方的技术也在逐步增加。安全更多还是要靠安全团队的持续跟进新的攻防手法,而不是仅仅去等待技术的进展。
云端数据安全,任重而道远
从PC到移动互联网到万物互联,数据大爆炸正在加速来临,数据将成为每一个个体和机构最有价值的资产,云端数据安全也将是服务商未来竞争的焦点。 事实上,国内厂商在数据安全这方面,也在尝试性的做一些努力。今年7月22日,阿里云在分享日上就曾发起“数据保护倡议”,针对用户普遍关注的数据安全问题,进行了界定,主要内容包括数据是客户资产,运行在平台上的开发者、公司、政府、社会机构的数据,所有权绝对属于客户;平台不得将这些数据移作它用。平台方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客户保障其数据的私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无独有偶,在刚刚结束的HCC2015大会上,华为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就提到,华为坚持“聚焦”和“被集成”战略,将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开放的云生态,让平台更开放。他着重强调的一点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就是说明我们能力有限,华为将向上不做应用,向下不碰数据,华为业务不会触及到企业的用户数据,更不会用数据流量去交易”。
巨头们想要呈现给用户的无非就是我们的云不仅开放,而且绝对安全,你值得拥有。
这样的做法或许可以打消用户的顾虑,获取他们的信任。但紧接着的问题是自家的云端技术能否抵挡来自黑客以及不法分子的攻击?国内外采取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对策。
以亚马逊AWS为例,它采用的安全策略是与用户共担,亚马逊不对租户自身的安全负责,AWS的租户安全也不依赖于AWS本身,而是依赖于租户在Market Place里选购的那些安全厂商的产品。
国内云服务厂商在做的是通过自研安全工具和产品,以此增强攻防方面的技术积累,比如阿里在2005年便成立了安全部,专注于研发安全技术,服务于包括淘宝、支付宝在内的全集团业务。但由于国内复杂的网络环境,整个安全市场现阶段并没有形成一套标准和自适应的防护体系,安全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市场现状总量过剩,有效供给不足
那么,除了安全是中国领域需要克服的一大挑战之外,目前国内云服务市场还面临哪些问题?
在9月15日技术领袖峰会上,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的观点给了风潮正劲的市场一剂猛药。他说,在中国是铺天盖地,但总体来看是三教九流,总量过剩但有效供给不足。企业真正需要的,真正能够极大程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云平台并不多。
他还提到,国内很多人成天挂在嘴上的“”本质上还是IDC,因为它只解决了三个问题计算、存储和通讯。
事实上,放眼全球,虽然我们看到国内云服务商增速明显,但相比国外的成熟市场,国内仍然处于基础布局阶段,没有真正实现切实的落地。根据美国市场调查公司Synergy Research于2015年7月发布的Q2数据,全球云服务市场被亚马逊、谷歌、微软、IBM四大厂商垄断,他们占据全球云服务市场54%的市场份额,平均业务年增长高达84%,相比之下中国领域内占据全球的市场份额仅仅不到5%。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幅场景国内厂商们像吸了毒品一般,纷纷拉上媒体和创业者,召开一次次大会,争相发布多款新品自吹自擂,友商之间PK、自嗨之后,更是期望下一次“狂欢”的到来。,地球那头却隐隐传来声音,一群鼠目寸光的企业,只知道窝里斗。
机器人培训
- 达芬奇机器人献爱心 将主刀公益手术
- 亚马逊将在英国招聘2000多人 重点开发Alexa和无人
- 美、德、英、日、中5国机器人发展全景大盘点
- 国产机器人窗口期 不可错失制造2025弯道超车机会
- 一个小时,这只机械狗“自学”会了走路!
- 三穗长吉镇:无人机飞防作业 稳粮增豆保丰收
- 依靠静电着陆的新型机器人
- 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座谈会
- 在苹果的智能机器人软件公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四大家族之KUKA工业机器人应用案例分析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机器人产业的东风到底在哪
- 欧洲 6 轮送货机器人开始在美国大学推广
- 芜湖:考核第一!6项冠军!
- 人工智能有望打破医疗资源不均衡
- 立讯精密:已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目标成为全
- 90后用机器人炒菜周入10万,炒菜机器人真的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