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与云计算之间的瓜葛

机器人培训 2021-05-31 16:25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是整个计算模式的变革,自企业计算拉开帷幕的六十多年来,计算模式出现了三大变化第一次是大型机计算模式,随后是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现在,“”成为第三代计算模式。新的计算模式的变革正在对整个IT架构产生影响。  

现在主流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它导致了服务器数量大幅增加、资金和运营成本的急剧攀升。越来越复杂的数据中心很难快速配置和有效管理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且由于应用程序的工作负载是不断变化的,专用于单一应用程序的服务器通常得不到充分利用。

人们发展出各种技术以改善这些缺点,例如集群、网格等分布式计算技术,借助这些技术,企业用户可以很方便地访问共享、可扩展的IT基础架构,用大众化硬件的价格获得极高的计算能力和资源利用率。而就是集群、网格计算的一种自然延伸,它帮助我们更方便、灵活地管理和使用计算资源。

的核心就是数据中心,实现的硬件设备主要是成千上万的工业标准服务器,通过这些服务器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服务器的使用效率,并改变传统的IT交付方式,使客户可以按需、自助地使用IT资源。

能否落地的关键就在于IDC能否成功接受改造,IDC企业能否发展出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当IDC遭遇,并不是一定能够逢云化雨。

前景无限美好

IDC是数据存储和数据流通的中心,它位于Inter网络中数据交换最集中的地方,是伴随着人们对主机托管和虚拟主机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情况下产生的。可以说IDC是由ISP的服务器托管机房演变而来的。随着Inter的高速发展,网站系统对带宽、管理维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渐渐无法承受,于是它们开始将网站托管服务以及相关的事务交给专门的IDC,而将精力集中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中去。所以,IDC是互联网经济中企业分工更加细化的产物。

传统的IDC业务可分为基础业务和增值业务两种,基础业务包括主机托管、宽带出租、IP地址出租、服务器出租和虚拟主机出租等,增值业务包括数据备份、负载均衡、设备检测、远程维护、代理维护、系统集成、异地容灾、安全系统和逆向DNS等,就目前国内IDC市场结构而言,基础业务仍然是数据中心市场需求的主流,占比达90%以上。

由于过度集中于基础业务,IDC行业的竞争呈现同质化的态势。价格战此起彼伏,利润空间很校一些中小IDC企业也因为长期低价经营而难以为继,走向“绝路”。而用户对负载均衡,灾难恢复,数据流分析,资源占用分析等增值业务方面的需求又无法得到满足。

现有IDC的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IDC不断攀升的电费成本使运营商不堪重负,相关数据显示,IDC企业的能耗成本占总运营成本的50%左右,IDC服务器增加的时候,配套用电量将呈指数级上升。这客观上要求IDC提高服务器的利用率。而现有数据中心还无法做到这一点,在低谷期,IDC会出现资源闲置;在高峰期,数据中心又面临着巨大业务压力。IDC必须具备快速扩容的能力,使数据中心更具弹性与灵活性。

,移动互联网和的发展,使得数据呈现爆炸性增长的局面,需要大规模的数据中心来应对。而现有数据中心绝大多数是以小型和微型数据中心为主,不同数据中心之间缺乏整合,导致计算能力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

的核心技术之一是虚拟化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单CPU模拟多CPU并行,允许一个平台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并且应用程序都可以在相互独立的空间内运行而互不影响,从而显著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IDC中的服务器和存储等IT资源可以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彼此协同,从而扩中心的硬件容量,简化软件的重新配置过程。服务器数量的减少,还能直接减少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实现绿色环保。正如Cisco大中华区数据中心首席技术官王纪奎所说,从整个数据中心发展和的演进路线来看,以后的趋势其实是数据中心的整合、虚拟化、自动化,是网络资源的统一、计算资源的统一、存储资源的统一。未来统一的计算架构,将达到服务器、网络和存储的融合,相关的存储系统和相关计算系统都是一种资源池的方式,按需配制,按需购买,用服务的方式体现出来,在整个数据中心架构上提高CPU利用率、存储空间利用率、内部网络交换效率。

通过虚拟化技术把IDC中心的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资源形成一个巨大的资源池,管理者通过管理平台可以动态监控、调度和部署其中的各种资源,并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通过管理平台动态监控、调度和部署虚拟化资源池中的各种资源,并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提高了IDC资源的使用率和响应时间,降低了管理的复杂度,提高了运营维护的效率。改进了IDC的扩展灵活性,当IDC用户需要扩大资源时,新的资源随时能够加入到原有的资源中,而不必重新部署。

而且平台能够调配出更多的业务资源,这些资源无论是开放给第三方还是进行深度开发,都能够使IDC服务提供商在增值业务上实现新突破,加速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差异化增值业务的方向转型。而且为IDC服务提供商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收费模式,使其可以根据用户租赁资源情况计费,用户支付相应的使用费,使IDC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收费更加透明,对用户更具吸引力。

给IDC产业带来按需使用、按量计费的全新软硬件资源出租服务模式。从企业用户角度看,使用架构的数据中心服务,可以降低硬件和软件的投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租赁资源,并且根据服务效果来付费,从而降低企业运作的成本。而且自动化,流程化和统一的服务管理平台能够快速满足用户对资源需求的增加和及时获取,使用户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实现业务创新。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终端的普及对数据中心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对于PC,移动终端的能力有限,传统的数据中心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持。而云数据中心可以通过集中计算,轻量化终端负载,从而拓展依托于移动终端的业务。

落地困难重重

2011年,开始逐渐落地,诸如天云科技、云快线科技公司均已推出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天云科技的云服务器可以实现数据中心的集装箱化,提高部署效率,并降低运作成本。云快线科技通过引入一些虚拟化和的技术,对传统的自有数据中心进行改造,实现从过去的物理资源到虚拟资源的升级。不过从整体来看,在整个IDC行业还存在很大争议,落地的过程还是困难重重。

从目前的市场来看,IDC企业还仅将作为一项拓展型业务,它们在对待的态度上还非常矛盾。因为从概念上讲,确实是新的计算模式的变革,将对IT架构产生巨大影响,如果不能适应这一进程,很可能会被淘汰。正如微软亚太区全球技术支持中心总经理柯文达所说,如果忽视,微软可能在一瞬间失去所有客户。从实际的操作上讲,在数据中心的落地还面临商业模式、用户的安全疑虑及使用习惯等多方面的问题。

主营数据中心,CDN、IT外包、灾备、等业务的鹏博士数据副总裁刘江涛曾经对媒体表示,虽然IDC企业最适合做,但目前还是不要指望赚钱。因为本身还存在不足,如果商用,客户难以容忍。IDC企业应该用低收费、零收费的策略,吸引客户使用。

在的部署上,IT厂商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渐进式的方式,即本着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IT资产的原则,帮助企业将现有的数据中心改造成私有云;一种是快速部署模式,即推出一个涵盖硬件和软件的整体解决方案,迅速搭建起“资源池”。不过这两种方案基本停留在设计层面,即使落地,很多厂商还是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带有实验的性质。例如富士康的EasyCloud解决方案只有4个物理节点。

IDC向CDC转型的挑战很可能被低估。因为现有的数据中心需要在硬件和软件方面进行全面的革新才能建构起最有效的服务模式。就像中科院计算所常务副所长孙凝晖所表示的那样,对于整个而言,现有的各种软硬件产品和技术只能凑活着用。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理事长陈正清先生在谈到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时也表示,绝不是买几台机器,买几台设备,上几个服务器和虚拟化系统就可以完成的。他建议IDC企业在构建平台时应考虑如何建设更加灵活,更加面向业务的IT技术架构。

中国万网CTO范春莹认为中国目前处于野蛮生长阶段,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实现产业化与规模化。他认为目前国内大多处于IaaS阶段,即的基础服务层,主要是解决IDC以前的弊病,使其变得更经济,更方便。而SaaS的概念较要稍早一些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也有很多厂商提供SaaS服务,但其需求仍然不够旺盛。

从积极的角度看,可以帮助IDC企业形成一种新的收费模式,新的收费模式应当如何设计还是一个难题。的优势在于灵活计费,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租赁资源,并缴纳相应的费用。而现有的数据中心的业务并不是都适合这种计费模式。IDC的虚拟产品的租用模式、按需使用的特点比较适合模式,比如国内知名IDC服务商中国诺网推出的优惠秒杀活动,150M美国空间,秒杀价280元;350M美国空间,秒杀价444元;500M美国主机,秒杀价1000元。某些业务如带宽出租就无法使用这种模式。针对“实际用时、实际流量、实际使用量”的按需计费方式还很难完全铺开。

有不少IT和互联网行业的领袖人物都表示了他们对的质疑。例如甲骨文CEO拉里.埃里森就曾表示,只是IT界出于商业目的所追捧的广告词。国内互联网行业的领军者百度公司CEO李彦宏也认为,的理念已经产生了很多年,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

而且安全问题一直是无法解决的一个顽疾。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服务提供商的网络是否安全,企业的信息是否会被窃取?第二个,在线使用企业提供的业务也有安全性的问题。例如在线服务是否稳定,数据的存储是否可靠?第三个,用户使用服务的账号是否会被盗?

更重要的是用户使用习惯的问题。有业内人士表示,电子邮箱其实就可以视为一种简单的服务,现在电子邮箱已经非常普及,用户并不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而还没有被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一个新概念,而新概念的落实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时间。

所以,完全肯定或否定都不合理,IDC企业需要把握好向转型的速度和步骤。不能落后于竞争对手,更不能失去未来发展的机会,又不能过于超前,以规避投入过多而收入不足的危险。

突破的关键节点

1)分阶段、分步骤实现。在概念还存在广泛质疑的情况下,大跃进式的发展还不现实。通过规划将传统数据中心向数据中心的转型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步实施最为可行。具体可分为传统数据中心->动态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这样几个阶段。基于现有的数据中心架构,首要任务是向动态数据中心转变。

1、建立小区域内的动态资源调配机制。比如一组应用,可以形成一个小的动态资源组,由前端的应用交付设备来完成对客户请求的资源分配,通过自动或者人工的手段,对后台资源的使用进行调配。

2、从比较成熟的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入手,选择一些商业或者开源的虚拟化系统,从试验和测试环境开始,测试虚拟化的运行环境,熟悉服务器虚拟化后的整体运行环境,确定哪些系统适合虚拟化,哪些不适合。

3、建立系统和应用的自动化安装平台。传统数据中心需要人工安装操作系统,安装业务软件。应用自动化安装平台应当能实现环境的自动准备。

4、建立应用的自动化管理平台。通过统一的管理平台,编写各种设备的控制接口,将网络、应用交付设备、系统和应用纳入到统一的管理平台上。

5、建立统一的监控平台。在实现动态数据中心建设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实现规范化管理,针对各类设备的使用,包括到应用开发,都采用一个标准的规范。定义设备管理和监控接口,应用开发的互操作规范等,对应用系统开发采用强制性要求,使其能纳入到整体的统一管理和监控中。

2)借助政府的公信力突破的安全瓶颈,不失为的一个突破点。2010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5个城市将先行开展中国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政府的支持一方面说明已经不再停留在概念层面,另一方面,政府的积极态度也可以影响到市场的反应。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目前在IDC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这两家具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在发展的态度上,肯定会受到政府的影响。而民营IDC更是瞄准了,将其作为突破同质化竞争、实现利润增值的重要渠道。政府的牵头示范有助于突破企业对的迟疑态度,从而为IDC服务提供商创造更好的政策和舆论环境。

而且在政府的公共事业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政府本身就是云数据中心的客户。例如云数据中心所提供的云存储服务可以用于电子政务、电子医疗、在线教育等领域,通过信息订阅、推送等方式,将市民的电子病历信息、重要政务信息、公共服务信息、在线教育资源等存储到市民的个人存储空间中。这既方便了市民享受公共服务,还能推动电子医疗、电子政务等的应用。

2011年,财政部发布的《2011年政府采购工作要点》,其中指出“2011年,我国政府采购将加大对服务类采购项目的实施力度,争取将更多的公共服务、专业服务等传统服务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积极探索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服务业态的政府采购工作,不断拓展服务类采购领域。”财政部把新型服务业态的采购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也预示着提供、云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态的企业将迎来新的机遇。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