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企业突破行业市值天花板,到底还需要些
单纯做工业板块的机器人,行业市值天花板已经出现。
如何突破这道门槛,行业的后起之秀们正在进行着自己的尝试。
政企合作,绑定行业,做深产业。这是珞石机器人合伙人宋斌在2020年机器人行业年会接受机器人大讲堂采访时提出的关于未来发展的全新战略认知。
“珞石未来一定会去上市,但我们希望估值能突破智能制造行业的天花板。这就需要我们在未来一段时间针对行业去做更多事情,需要尝试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挂钩地方同步发展。”宋斌说。
发展与变迁
企业发展和战略布局,往往绕不开和政府的合作。
国内有上市计划的公司,大多都会和政府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方向,往往会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布局。
宋斌认为,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和工作方式,目前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改变,地方性的开放合作,使得企业有了更多在政策下实现产业共融的机会,企业应该抓住国家大政策和地方产业变革的机会,积极融入和协同发展。
目前政府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产业布局方式和资金引导方式两方面。
在产业布局上,政府区域性产业规划意识愈发明显。地方政府在产业规划上确定发展大方向后,减少了领导决策,反而通过依靠咨询大量行业专家,帮政府进行精准把控和定位。利用行业专家资源,根据专家对未来的预判,政府对行业和区域发展趋势进行深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良好的产业规划。
通过分析区块优势和未来产业格局,政府能很好整合既有产业优势资源,将区域擅长区块划分,形成不同发展圈层和产业分工,减少了同质化和恶性竞争,产业规划更加明晰,产业模式更能很好实现以点带面。
在资金使用方式上,政府引入与合作投资机构,完善资金产业分配链,加快产业落地和发展速度。地方政府也开始成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企业产业引导基金,帮中小企业注入充足现金流,并进行政府背书。
这种服务型政府思维引导下,使得政府在工作方式上,往往以搭台为主,帮助企业更好轮番上台唱戏。
这种思维上的改变具体也体现在多方面,例如在人才政策上,政府消除了户口限制,采取补贴,促使高学历人才落地。例如在产业引导措施上,地方政府为了形成产业集群,开始通过大规模补贴龙头企业和准独角兽企业,在企业达到相应标准后,出台相应产业扶持政策,一五一十为企业完成配套,汇集优势资源,大力进行特色产业引导和扶持,快速构建齐全且稳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力图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在这些政府人才扶持政策下,产业吸引了更多相关人才聚集,也造就了更多更好的公司落地,也产生更优质的税收和整体收入,持续更新迭代地方产业结构,形成了产业正循环。
,各地方通过把创业项目工作全面化和细化,出台相应产业落地和补贴计划,培育和引导了更多新兴企业落地,例如中关村雏鹰人才,北京市金种子,苏州姑苏人才,金鸡湖人才等创业和补贴政策,都给了很多中小创业企业成长的空间,也为补全产业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政企关系的顺时而动
这种产业发展模式下,政府起到了产业主导和引领作用,能够利用整个产业链协同资源,针对相应行业进行集中发展,并能对于整个产业基础提供产业链流程改造。
例如华东华南地区的未来定位是机器人行业乃至智能制造行业高地,未来会慢慢形成逐渐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产业集群效应;北京正通过打造整个机器人研发的高地,提倡利用北京优势人才和研发资源,帮助零部件企业聚集研发人才,最终利用优势资源帮助产业形成特色集群完成进一步深层次发展;而山东等地则提出的新旧动能转换,淘汰落后产能,更新传统产业链。不同区域的分化和产业结构,正利用当地优势资源进行重组和再升级。
在对于政策和产业大方向仔细了解和深入分析后,珞石抓住了这些最新产业动态,战略认知很好地结合了地方发展的因素。
在此前,珞石就明确提出了“一点三翼”的战略,布局了北京、山东、苏州、深圳公司,宋斌透露,在这个战略规划中,未来北京将作为珞石集团总部与研发中心,成为整个企业后台,为所有行业提供基础技术和最新技术研究、是新产品的发源地。作为中台的山东则作为生产中心,将对整个前台和后台实现串接,作为后台的整个华东和华南负责销售和售后。
这和各地方政府目前的发展规划高度一致,也能够全面借用地方政策导向带来的优势资源,形成更优质的企业内部供应链构建。
由于珞石与地方产业发展规划息息相关,珞石得以利用新的智能制造模式和新型技术去赋能更多产业,帮助地方传统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落地山东后,珞石经历了地方多任领导,,但由于和产业结合密切,地方政府坚定了发展大方向,主要领导对整体行业把控和定位没有发生变化,政府执行班子和政策有了持续性。
因为产业结合紧密,政府为此持续不断为企业提供着相应政策红利和整个产业链改造机会,让珞石能在其中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也帮助政府打造相应的智能制造地方名片。政府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产业集群效应,吸引和招商了更多的智能制造公司,形成了良好的正向循环,不断完成着新旧动能的转化。
地方与产业发展,关注行业共成长
在和地方政府的合作与赋能产业的过程中,珞石也发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目前,整个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将能够成为中国的制造中心,而且未来将持续保持一个高增长的态势,但由于中国的生产场景太多,这种产业集群虽然带来更广泛的优势,但深度融合非常难。
“很多具有核心技术的制造企业,对数据非常敏感。”宋斌解释道。这也是产业深度融合的难题。而此前在欧美,汽车行业之所以是离不开机器人,是因为整个汽车行业的生产工艺,往往都由机器人厂商进行把控优化,这其中政府的加持和统一引导至关重要。
深层次的行业融合,无疑能加快产业升级发展。
,珞石也逐渐将聚焦点放在了行业。由于每个行业在不同地区往往都不一样,珞石希望能融入地方细分行业市场进行深度绑定。“由于关注细分行业龙头,为珞石也注入了更广泛的行业属性。”宋斌说,“对于我们来说,市场战略是打造行业制高点的案例和客户,从而把控整个大局,然后通过发展生态合作伙伴,让他们在不同区域,在相同行业做相应市场分割和拓展。”
在珞石的构想中,未来将对每一个大区都会形成总部的概念,例如在华东、华南将分别与龙头企业一起设立行业总部,从而和战略客户来形成相应的绑定。目前珞石正和西安微电机所尝试未来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实现对整个上游零部件行业的绑定,在广东阳江这个千亿的刀具产值集群地,珞石也正尝试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借助更低的当地化成本,就地生产就地制造就地解决,绑定制造企业协助通过数据改进工艺。
通过以技术和产品为驱动,珞石可以使得更多企业愿意尝试机器换人的产能升级,从而带动行业产业整体发展,对于不同的行业,这种模式能帮中小企业实现智能制造集群的转化,提升附加值,形成良性产业循环,帮助产业更好相互依存发展,其集中优势会逐渐凸显,这种和行业绑定的做法,也能很好提高地方政府产业的整体影响力,政府税收也明显增加,对于珞石来说,则也可以不断引入合作伙伴,降低成本,推进品牌在不同的行业深入,最终真正实现三方受益。
“其实政府和专家,包括投资人对行业是最了解的,企业和他们合作,能避免过多精力分散在细碎的渠道商和代理商,转而围绕一种行业发展趋势的角度去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宋斌说。“但未来珞石也打算从整个软件和控制系统层做相应的分割,通过不同支持系统开放度和核心内容授权层级,加强渠道定制能力、易用性和技术把控性,全方位加强核心竞争力。”
在这种方式下,珞石不仅可以保持产品较高的附加值和调性,也很好跟随地方政府的产业特征进行选择和调整。珞石本身只需要把握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整个行业同步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出产业链互相补充、互相依赖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下,机器人企业能和制作企业共同打造品牌,实现商誉建立,并完成更高实际价值转化。
技术与商业的未来
把时间拉长来看,无论是和地方政府的长期合作还是于产业的深度融合,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回到企业产品本身。
珞石的商业模式是以整个核心产品和技术为底层,然后提出相应的产品,并配合地方政府融入相应行业,深挖整个行业提供相应解决方案,达到商业变现的目的。对于珞石来说,最根源和最核心的东西,依然是其持续迭代更新的产品和技术,并不断围绕于此,将产品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占据行业领先地位。
“珞石目前已经走过了最开始靠科研实力去秀肌肉的阶段,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产业化、批量化供应链的问题。”宋斌说,“,客户用的是极致的性价比,企业虽然对整个原始技术和未来产品都有依附,不可能不停地先做10年底层研发技术把自己饿死。一家上市企业,一定是经营业绩能够持续增长,也是敢于承担一定社会责任和发展任务,又考虑到现在整个发展生存路径,珞石未来的产品分为了1-3年、3-5年、5-10年整体的布局,市场不断会收获到珞石的惊喜。”
行业起步晚,后发企业往往也能不停分析和吸取整个行业之前的失败案例和成功经验,优化自己的道路,虽然成立才5年,珞石却更喜欢一步一个脚印去把任何一个地方的事给踩实,也获得了一步步成长。
“回到政府和企业的大主题,政策只是政府落地企业这个种子浇下的一瓢水,但这一缸水永远会有浇完的时候,企业能不能成长起来,永远不是靠当下水的多少,而是靠脚下的土壤。”宋斌对未来充满信心。
机器人培训
- 达芬奇机器人献爱心 将主刀公益手术
- 亚马逊将在英国招聘2000多人 重点开发Alexa和无人
- 美、德、英、日、中5国机器人发展全景大盘点
- 国产机器人窗口期 不可错失制造2025弯道超车机会
- 一个小时,这只机械狗“自学”会了走路!
- 三穗长吉镇:无人机飞防作业 稳粮增豆保丰收
- 依靠静电着陆的新型机器人
- 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座谈会
- 在苹果的智能机器人软件公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四大家族之KUKA工业机器人应用案例分析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机器人产业的东风到底在哪
- 欧洲 6 轮送货机器人开始在美国大学推广
- 芜湖:考核第一!6项冠军!
- 人工智能有望打破医疗资源不均衡
- 立讯精密:已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目标成为全
- 90后用机器人炒菜周入10万,炒菜机器人真的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