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声音我们应该做好人与机器人两个并行世界的法律保护准备
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当下,专利制度面临新的挑战与思考
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给现行法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知识产权法和专利法。在一场由北京大学法学院校友会知识产权分会主办、同济大学法学院承办的学术沙龙上,专家们围绕AI在法律领域的角色和责任展开深入探讨。我们根据专家的观点,为读者呈现一些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一、当AI成为“创作者”:版权法的回应与新的挑战
龙文懋教授指出,随着AI生成内容的普及,关于这些内容的版权问题逐渐浮出水面。AI生成的内容可能产生商业利益,法律需要明确这些利益的归属。AI的创作是否能被视为真正的创作,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真正的原创,源于人类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表达,是作者的个性和人格的体现。机器可以模仿,但无法真正创造。现行的版权法完全有能力对AI的“伪创作”作出回应。
二、AI与知识产权法:重新定义创新保护
袁秀挺副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知识产权法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智力活动被视为人类的特权。但随着AI的崛起,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知识产权的定义和保护范围。日本正在讨论建立新的注册制度来保护AI的创作成果。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意味着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和前瞻性的态度看待AI的发展,并为可能的变革做出法律上的准备。
三、专利制度的新思考:AI作为发明人或侵权人
专利代理人和律师曹雯提到,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专利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历史上,专利制度随着新技术的兴起不断调整。如今,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专利制度的设计,特别是当AI成为发明人或侵权人时。如何界定AI的贡献并对其进行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或侵权制裁,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引发对于是否要区分人类发明人和侵权人以及AI发明人和侵权人的讨论。这将是随着AI技术发展所面临的新的课题和挑战。
四、机器人的法律地位与人类的控制力
华为首席法务官助理兼高级知识产权专家王景亮指出,尽管机器人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并服务于人类,但机器人并非法律主体。人类的创造力和控制力是机器人无法取代的。即便机器人能够完成许多人类的工作,人类依然掌握着最终的决策和控制权。未来的法律不会将机器人作为法律主体来保护。这进一步强调了人类在法律和领域的主导地位以及对机器技术的监管必要性。同时提出了对未来如何使技术与法律发展更加协调的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挑战意识体现。 这篇文章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深度讨论未来的法律问题与技术发展的互动和挑战值得期待读者可以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展开更多探讨和交流让我们共同面对未来挑战并探索解决方案为未来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现行法律特别是知识产权法和专利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法律制度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和前瞻性的眼光来面对这一挑战共同构建一个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法律体系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法治环境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蓬勃发展。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已在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法律体系的挑战也日渐显著。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是否应受到法律的限制,以及地球生物包括机器人自身的权益保护问题。当前法律体系对于机器人的角色定位尚存诸多困惑。尽管机器人已具备类似于人类的创作能力,例如“人类史上首部人工智能灵思诗集”《阳光失去了玻璃窗》,署名作者为“小冰”,但其法律身份依然模糊。我们不禁要问,机器人能否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作者?它们创作的作品是否应享有著作权?
对于这些问题,现行法律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只有自然人和法人才能成为作者,而机器人作为机器,无法拥有作者身份。即便小冰展现出高情商和智商,也无法改变这一现实。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作者”的定义,并考虑是否需要重新定义“人”。对于机器人创作的作品,由于它们并非人类创作的产物,因此不能被视为作品,也无法享有著作权的保护。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机器人的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可能需要进行新的立法规范。尽管当前阶段人工智能对法律的影响有限,但随着其深入发展并日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关于人工智能的使用及其产生的法律责任问题必将引起更多的法律思考和立法规范的需求。如何妥善处理和平衡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如何确保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而不损害人类及其他物种的权益,将成为未来法律面临的重要课题。
刘永沛,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凯原法学院分中心主任,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他提出的问题是法律是否已经做好准备面对未来的挑战?未来的法律是否会更倾向于限制人工智能的发展以保护人类和其他物种的权益?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与机器人共同构建一个并行的世界,但在这之前,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法律体系,确保其能够适应未来的挑战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