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替代纯手工 制造如何破茧成智造

机器人培训 2025-01-10 13:00www.robotxin.com机器人培训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制造业蓬勃发展,许多制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竞争力也日益增强。我们必须认识到,尽管中国制造业在规模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质量和核心技术方面仍有待提高。在许多领域,中国制造业仍然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较低端,缺乏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主要依赖数量和价格优势,附加值较低,同时伴随着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问题。

尽管如此,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制造业对中国经济贡献巨大,不仅为财政收入贡献了一半的份额,还解决了大量的城市就业问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中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大背景下,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大国。

那么,“无人工厂”如何影响生产?如何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

一、工厂“无人”,效率更高?

在雷柏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械手臂的精准操作令人叹为观止。过去需要手指纤细的女工花几分钟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机器人一秒钟就能完成,而且精度控制在惊人的0.03毫米之内。雷柏最早作为无线键盘鼠标的生产商,自2007年开始引入机器人生产后,其生产流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动化生产已经成为常态,机器与机器之间形成了默契的协作,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在海信黄岛基地的彩电生产车间里,智能自动配送小车替代了长距离的人工配送,工业机器人的精准操作也让人叹为观止。自动化生产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效益,使得单位时间内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同时也提高了人均制造效率。

二、“制造”变“智造”,如何破茧?

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雷柏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不仅自主研发出自动化生产线,而且根据企业的产品和生产特点专门设计机器人集成应用系统服务。在雷柏的生产线上,机器人能够完成从加料、取产品、包装、搬运到出库的全自动化生产流程。随着自动化设备成本的下降,机器人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如今,在家电领域,许多企业都加快了自动化投入和改造的步伐。他们投入巨资引进智能生产线和技术改造项目,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这不仅解放了劳动力,还提高了产品的精度和一致性。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正逐渐走向“智能生产”的道路。智能生产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企业不断投入研发和创新,结合自身的产品和生产特点,逐步推进自动化和智能化进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蜕变,提高竞争力,迎接未来的挑战。未来几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机器人市场将会呈现爆炸式增长。据国际机器人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的机器人新增数量预计将以大约35%的速度稳步上升。而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也将取代欧盟和北美,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使用量的领导者。

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李东明确指出,“机器换人”与工厂的智能化进程,是驱动传统制造业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这不仅是应对未来科技革命的必然举措,更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更高层次的“中国智造”跃升的关键环节。

我们时常听到的“无人工厂”,真的意味着人类的劳动力将被完全替代吗?实际上,众多企业的负责人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们认为,“机器换人”虽然大幅减轻了企业用工紧张的状况,特别是在春节前后的“用工荒”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但这并不代表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减少。

事实上,“机器换人”反而提高了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智能制造的推广使得那些从事危险、环境恶劣或简单重复的工作的工人数量有所减少,但对于维护智能制造系统、进行巡视、管理以及具备智能制造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工人的需求却大幅度增加。

而目前我们所见的“无人工厂”,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无人。在雷柏等企业的实际生产中,仍有许多环节需要人机配合完成。例如,机器人的装配完成后的检验工作就必须依靠人工进行。生产线上还需要配备专业的组长,他们负责操控和维护机器人,并处理生产线上的突发状况。

“‘机器换人’并非单纯的替代问题,我们追求的是人与机器之间的和谐互动与平衡。”邓邱伟表示,随着“机器换人”的实施,企业的员工结构也在发生转变,由原来以一线产业工人为主转变为更加重视技术工人的倒梯形结构。

李东进一步指出,智能制造的实施不仅带来了劳动力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更促使从事加工制造生产的人员减少,劳动力逐渐向生产服务业转移。这无疑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此,企业、和学校应共同努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制造业劳动者的素质,确保产业工人的转型与制造业的升级相互促进。我们期待着通过共同努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华丽转身。

上一篇:2020年六成规上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制造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