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热潮背后:工具的制造者,被他们的工具改造了
人们常常戏言:人类似乎在退化,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而人工智能却在不断进化,越来越像人类。
在“机器换人”的热潮中,我们不断审视自己与机器的差异性,在社会中焦虑地寻找自己的定位。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中,最核心的问题关乎每个人在未来的角色。
随着机器越来越“智慧”,人与机器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深。背后的技术精英和算法设计者逐渐走到前台,他们的运作和设计方式将更多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中——为了多数人的安全感,以及赢得信任。我们不禁思考,机器人已成为这个时代变革的核心逻辑。
回溯历史,“机器人”一词最早出现在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科幻戏剧《罗梭的万能机器人》中。这里的“Robot”意为强制劳动、奴隶,但如今,机器人技术日新月异,已经远远超越了最初的想象。
曾经,机器人只是作为劳动力存在,被赋予的任务仅仅是执行命令,仿佛没有灵魂的“奴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数字智能时代的到来,机器人已经从一个单纯的物理实体,逐渐蜕变为拥有自我感知、自我意识的物理“生命体”。数据成为他们的血液,人工智能则赋予他们物理实体以“生命”。这是李培根院士在一次演讲中的生动比喻。
如今,机器人的形态已不再局限于像人一样。任何电器在AI的加持下都可以升级成为机器人。洗碗机、洗衣机、烘干机、扫地机、智能音箱等都可以被归类为机器人的范畴。
实际上,全民开启机器人协作的时代已经悄然而至。机器人不再仅仅是工厂生产线上的助手,它们更多地被应用于医疗、教育、服务等领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新增的机器人相关企业就超过10万家。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超过32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这一数字不仅展示了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也预示着机器人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AI和机器人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顶层战略。各地纷纷建立机器人谷、机器人产业园区,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2021年12月28日,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公安部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为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绘制了蓝图。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机器人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它们将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规划展望,到 2025 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的创新源泉,汇聚高端制造与集成应用的新高地。预计机器人产业的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将超越 20%,吸引一线投资机构、互联网巨头乃至房地产公司纷纷投入巨资。
埃森哲在《技术展望 2021》中预见到,未来的领军企业需将自己部分视为机器人公司。而当前,一些电动车品牌已经率先宣称自己的机器人身份。
马斯克曾多次强调,特斯拉不仅是一家汽车制造商,更是全球领先的智能机器人公司。正如他所言,特斯拉就像是一款行驶在轮子上的机器人。与此百度与吉利联手推出的新品牌集度,定于 2022 年推出首款概念车,并定位为汽车机器人。
在技术的深处,人工智能的精髓已经悄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傅盛有他的独到见解:“机器人,是以AI能力为灵魂的载体,它能够感知我们的需求,实现自然而流畅的沟通,并通过软件和云服务连接一切。”
机器人已经无声无息地走进我们的日常,它们穿梭在车间、仓库、餐厅、农场、医院,甚至在火灾现场都有它们的身影。或许你未曾察觉,但你已经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相伴,共享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们步入了一个人机协作的新时代,这引发了一个深思:人类该如何在这场技术的变革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位置?
回首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的兴起替代了手工劳动,引发了工人的恐慌。那时的卢德运动,人们砸毁织布机,试图抵制“机器”的入侵。
几百年过去了,尽管技术进步巨大,人们的恐惧心理却依然存在。如今,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适应人机共存的新时代,发掘并珍视人类的独特价值。电商巨头亚马逊的巨型配货仓库占地11万平方米,相当于28个足球场那么大。过去,工作人员需要在货架间来回奔波,花费90分钟来分拣商品并打包发货。引入仓储机器人kiva后,这一流程被彻底改变。kiva机器人能够迅速查找并搬运货物,将拣货到发货的时间缩短至仅仅15分钟。
亚马逊的kiva仓储机器人,无疑是物流领域的一次革命。这些机器人被赋予特定的任务,无论是家用的清洁机器人,还是工厂里的生产机器人,它们的出现都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人类的能力,如速度、力量和精准度等。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失业。
最近,一家房地产公司推出了一名虚拟机器人员工,她主要负责账款催收。在虚拟员工的努力下,预付应收逾期单核销率竟然高达90%以上,这一成绩远超过人类员工。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由于虚拟员工美丽的外貌,人们对机器催款的抵触情绪大大降低。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失业风险,一些欧洲国家曾考虑每月给每人发放1000美元的福利。2016年,瑞士曾将这一想法提交全民公决,然而77%的人反对每年获得2500美元的支票。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工作,而不是接受施舍。这一决策展示了人们对于工作的执着和自尊,同时也突显了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社会挑战。
每次工业革命都引发一场深刻的思考: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人类究竟应扮演何种角色?如何在技术浪潮中确立自己的位置?
《机器人时代:技术、工作与经济的未来》一书深入探讨了这一议题。该书指出,信息技术的触角正逐渐延伸至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与以往的技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的普及使得任何部门、任何角落都受到冲击,人类几乎无处可逃。这给我们的“人性独特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少数精英所构建的人工智能系统,大多数人感到束手无策。对于那些轻易被机器取代的人,系统似乎并不在意他们的命运如何。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人才挑战。据工信部调研统计,目前人工智能产业的人才供需比达到1:10的严峻比例,预计未来10年内,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达到惊人的500万。在这个巨大的人才缺口中,尤为紧缺的是那些处于产业底层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如同金字塔底座的基石,支撑着整个产业的发展。
响应国务院在2017年提出的推广编程教育的号召,一些前瞻性的中学已经开始行动。以人大附中为例,他们设立了涵盖机器人、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等多领域的的人工智能选修课。这支由13位专职教师组成的队伍,大多毕业于计算机、自动控制、机器人等专业,其中更有7位博士级别的专业人才。
尽管近年来,人工智能专业在教育领域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但真正形成规模效应仍有一段距离。目前,计算机、统计学、数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成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替代”人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工智能学科的基础研究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顶尖高校的人工智能研究存在“趋同化”现象,普通高校则容易“跟风化”,导致成果呈现“快餐化”,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在这个背景下,《半月谈》发表评论指出,技术的精进壮大背后,其阴影也在扩张蔓延。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的发展,更要关注人与技术的关系。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面临的不再是简单的人与机器的游戏,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与时俱进。
文章通过深入剖析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挑战,旨在引起人们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并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人工智能的学习和研究中来,共同迎接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掌控未来的钥匙:人工智能的崛起与社会的思考
谁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者,谁就有可能成为世界的统治者。普京曾赞誉人工智能为未来的基石,这不仅揭示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更凸显了其在全球竞争中的重要性。
关于人工智能的命名,曾经历过一场激烈的讨论。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学院研讨会上,有的学者倾向于称其为“复杂信息处理”,而另一部分人则主张使用更具市场价值的名字——“人工智能”。这一名称的选择,反映出人们对这一新兴领域前景的期待与憧憬。
自人工智能诞生以来,人们对其的担忧与顾虑从未停止。我们总是担心机器会不会有一天超越人类,甚至取代人类。这种担忧为电影和文学市场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控制论之父诺伯特·维纳在《人对人的利用》一书中指出,真正的危险并非来自机器本身,而是那些制造和使用机器的人类。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提醒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更要警惕其潜在的风险。
在当年4月4日,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人工智能专家联手行动,他们坚决抵制KAIST,并宣布终止与该院的一切合作,直至其承诺不再涉足自主武器的研发。这封公开信的发出,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关注。KAIST迫于压力,最终宣布不会参与任何自主武器系统及杀手机器人的研发,这场抵制活动才得以结束。
这些科学家在公开信中警告,人工智能武器的潜在杀伤力巨大,已被视为继与之后的第三次武器革命。这一新兴技术,其道德和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与此亚马逊也曾因类似问题受到指责。在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期间,数百名员工被亚马逊的AI系统自动解雇,理由竟然是“工作效率低”。这个AI系统无需人工操作,只需根据监测数据就能自动生成警告和解雇指令。员工们甚至因为担心生产效率低下而尽量避免上厕所、喝水等正常的休息行为。
北伊利诺伊大学的David Gunkel博士在思考人机关系时,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在与世界互动时,无论是与动物、人类、自然环境还是机器人,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与之互动的对象,而是我们与其建立的关系。这一观点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各种存在的联系。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技术对透明化的需求愈发强烈。工具的制造者正被自己创造的工具所塑造。过去隐藏在幕后的一些规则、算法,如今正逐渐走到台前。
为应对这一问题,各地区纷纷出台相关法案,对推荐算法的使用规则进行严格规定,划定大数据的使用范围,并加强对科技公司的监管。这些举措旨在确保技术的公平、透明和可持续发展。
以美团外卖为例,该公司于2021年9月10日首次公开了骑手配送时间的计算规则,揭示了预估送达时间背后的算法逻辑。两个月后,美团又在官方公众号上展示了他们如何平衡商家、骑手和用户三端需求的订单分配算法。这种积极的对外沟通,让人们看到了过去隐藏在幕后的规则。
同样地,滴滴也开始在2021年7月份逐步实现网约车收费的“抽成”透明化,在账单上明确展示司机的每一单收入和滴滴的抽成比例。这种透明化的做法让司机们对自己的收入有更清晰的了解,也增强了消费者对于滴滴平台的信任。
这些举措不仅展示了公司对透明化的重视,也体现了其对公平、公正的追求。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期待更多的公司能够公开自己的算法逻辑,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而不是操控人类。『算法时代』迈入强监管阶段。在2021年岁末,国家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于202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规定如同一道精准打击,直指大数据杀熟、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和信息茧房等互联网乱象。
该《规定》明确,对于算法推荐的个性化服务以及个人特征标签的使用,消费者将拥有选择权。如今,已有部分APP响应新规,上线了关闭个性化推荐或广告的功能。未来,互联网的算法将不再仅仅由公司内部驱动,外部社会力量的干预也将加入其中。面对过往的种种质疑,算法透明成为互联网巨头赢回口碑、获取用户信任的关键。
在这个人与机器界限日益模糊的时代,有人戏言: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而AI则越来越像人。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中,最核心的是个人在未来的角色定位问题。正如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所言,随着更多种类的人工智能的发明,我们不得不在“什么是人类独有的”这一问题上做出更多思考。未来30年,我们可能会陷入身份危机,不断质疑人类存在的意义。但无论如何,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类的本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机器人培训
- 达芬奇机器人献爱心 将主刀公益手术
- 亚马逊将在英国招聘2000多人 重点开发Alexa和无人
- 美、德、英、日、中5国机器人发展全景大盘点
- 国产机器人窗口期 不可错失制造2025弯道超车机会
- 一个小时,这只机械狗“自学”会了走路!
- 三穗长吉镇:无人机飞防作业 稳粮增豆保丰收
- 依靠静电着陆的新型机器人
- 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座谈会
- 在苹果的智能机器人软件公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四大家族之KUKA工业机器人应用案例分析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机器人产业的东风到底在哪
- 欧洲 6 轮送货机器人开始在美国大学推广
- 芜湖:考核第一!6项冠军!
- 人工智能有望打破医疗资源不均衡
- 立讯精密:已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目标成为全
- 90后用机器人炒菜周入10万,炒菜机器人真的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