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纪中期英国人南丁格尔开拓性地引入护士这个行业后,机器人培训机构课程体系“白衣天使”就成为救死扶伤的代名词。护士对人们健康的帮助一直不可替代,但后来这个行业也遇到了竞争对手。
2014年上映的迪士尼动画片《超能陆战队》已逐渐被人们淡忘,但片中的“大白”却热度不减。“大白”是科学家精心研制的充气医疗机器人,其治愈系的外表和多样化的功能塑造出了一个“机器暖男”的丰满形象。
现实中的护理机器人和动画片中的相比还差距甚远,但这提供了另一种护理解决方案。
在短短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后,人们可以选择用来守护健康的,是护士,还是机器人?
人手不足时的一种补充
早在“大白”出现之前,能在特定生活场景下从事一些工作的机器人就已进入人们的生活。
比如,不少家庭近年来都添置了,这种机器虽然看上去更像是大虫子而不是人,但至少将我们从繁重的扫地工作中解放了出来,减轻了腰椎的负担和大脑的烦躁,更妙的是,它还会执著地和犄角旮旯作斗争,并默默地为自己充电准备下一场清扫。
护理机器人则是这种单一家务机器人的升级版,可以完成更复杂的护理任务。
目前来看,护理机器人并不能抢走护士的饭碗,而是可以在护士人手不足时提供一种补充。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将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得到护理,但能够提供护理服务的人明显不足,比如日本预计到2025年护工缺口将达到37万,填补这个缺口,除引入外来劳工外,恐怕就要靠护理机器人来解决了。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科学家也在开发能够陪伴老年人并为其提供照顾的机器人。布里斯托机器人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认为,护理机器人可以帮助老年人在家中独立居住更长的时间。目前正在研制的机器人可以帮助老人订货购物,并提醒老人服药时间。
与工业机器人不同
现有的是由刚性关节和连杆组成的,移动速度很快,材料坚硬,可能会伤到人,所以近距离为人类工作时会限制其速度,以确保人们的安全。而护理机器人从设计理念到使用的材料,都和工业机器人有很大区别。
《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是用柔软、有弹性的材料制成的,未来护理机器人也将采用较为柔软的材料,譬如使用橡胶、硅胶及布料做外壳。
伦敦大学学院的机器人专家赫尔格·伍德曼表示,“这些机器人因为材料的缘故本身就很安全,这种质软且可以调控硬度的机器人,未来很有可能替代现有的协作机器人去完成精准的重复性工作,并确保与人类的安全互动。”
除了外在材质,护理机器人还需要与人互动,在护理场景下人机交互的功能,机器人培训机构课程体系是机器人做好照护工作的必备本领。比如,倒一杯水还是半杯,水需要什么温度才不烫嘴,怎么帮老人系上扣子,等等,这些对护理人员来说易如反掌的琐事,对于机器可是一大挑战。根据传感器接收到的信息来调整动作是机器人的一大难题,因为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让自动系统无所适从,发生错误。
一些人类难以作出的判断,对于机器人则很容易。而一些人类觉得简单易做的事情机器人却困难重重,这些差异决定了护理机器人在取得更多突破前,只能给护士们打下手。
目前人们能期待的是可以把护理过程中最繁重的体力活动交给机器人,也可以让它们去做那些需要耐心的重复性工作,因为这些工作容易让人疲倦,但机器人不会。
无法取代人类
现在即使是最高级的护理机器人,和人的外形也相去甚远。其实,比起多任务处理算法来,制作一套栩栩如生的仿人类外形简单得多。之所以没有那样做,是因为科学家们刻意不让机器人看护长得像人类。
关于机器人的外形,有一种“恐怖谷”理论,即当机器人与人类相似超过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类对他们的反应会突然极其反感,人会拒绝使用不是人类但非常近似人类的东西。现在人们大都是围绕机器人的功能在设计上进行美化,而不是追求外形拟人化。毕竟机器人的外观越像人,被照顾的人会越抗拒。只有当照顾对象接受时,机器人提供的护理工作才有价值。
要让护理机器人充分发挥作用,除机器人的外形改变外,还有赖于其人工智能沟通能力的提高,以及人在接受方面的适应。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科学家发明的老年看护机器人,能帮助患有痴呆症和其他疾病的老年人在家中独立生活。这种护理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来确定居住者的位置、在做什么,以及他们什么时候需要帮助。护理机器人可以自主地在房间里导航,绕开障碍物并找到需要帮助的人。它甚至可以引导主人找到厨房里的物品、药品或零食。
这些还远远不够,一个有血有肉的看护所给予的陪伴是机器人永远无法做到的。就算是最先进最高级的模仿,机器人也无法真正代替人类。它们很难拥有人类各种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素养,无法理解人类语言的深层含义。起码从目前来看,机器人培训机构课程体系对于年老体衰的人来说,更希望看到一个真正的人来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