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人脸识别行业产业链分析
人脸识别产业链上游为基础层,包括芯片、算法技术和数据集;中游由视频人脸识别、图片人脸识别和数据库对比检验等技术层构成,大体包括人脸检测、活体检测、人脸识别、视频对象提取与分析等技术;下游则是具体的场景应用,即应用方案、消费类终端或服务等。下游以摄像头为主的硬件采集端和应用端采集人脸数据,为数据集丰富数据,对于基础层算法的更新迭代形成正反馈。
日前,国外巨头公司大多呈现全产业布局的特征,即上中下游均有布局。国内人脸识别创业公司基本缺席上游的芯片和算法开发环节,除了少量在中游有技术突破外,大多数集中于下游场景应用层,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庞大的应用场景支持。
在具体的场景应用商业化落地环节,以BAT为代表的国内互联网巨头,由于无法将计算机视觉的某一个子模块拿出来单独盈利。在应用落地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而是创业公司突破能力更强。但互联网巨头拥有最大的数据源,人脸识别的后续发展动力十足。
人脸识别产业链上游分析
人脸识别产业链上游,即基础层,影响发展的三大要素是数据量、计算力和算法模型。2000年后,数据量的上涨、计算力的提升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出现促进了计算机视觉行业的发展。作为计算机视觉中重要的人脸识别,以摄像头为主的采集终端的大规模普及带来了数据量的增长,深度学习算法的出现可以实现精准的识别功能。
,技术、服务器和人工智能芯片等相关硬件性能的提升,对于处理数据的计算力有很强的助力作用,从而人脸识别应用方案走入人们的生活成为现实。
而在算法领域,算法领域,美国互联网巨头谷歌、FACEBOOK、微软都推出了深度学习算法开源平台,在深度学习算法方面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
2016年以来,以谷歌、微软为首的巨头为了抢占市场,将自己研发的算法技术进行开源,导致很多企业免去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发投入,只需要采用开源算法或经过训练的人工智能芯片,再结合行业数据进行训练,就可开展行业应用落地。与之对比,百度PaddlePaddle是国内巨头中唯一开放的深度学习算法开源平台。
人脸识别产业链中游分析
中游人脸识别技术的进步,是推动下游场景应用拓展的关键所在。目前,人脸识别市场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2D识别、3D识别技术。
市场上主流的识别方案是采用摄像头的2D方案,但由于人的脸部并非平坦,2D识别在将3D人脸信息平面化投影的过程中存在特征信息损失。3D识别使用三维人脸立体建模方法,可最大程度保留有效信息,3D人脸识别技术的算法比2D算法更合理并拥有更高精度。
人脸识别产业链下游分析
人脸识别对场境要求非常强,产品能否达到实际使用要求,核心并不只在于算法本身,还在于对场景的深耕。算法水平对于识别率的有力证明,也仅仅是停留在训练集与测试集之间,存在于实验室的“理论数值”。
而现实生活中人脸的获取过程有大量不可控因素,光的方向、强度,是否有胡须、发型的变化,是否有表情都会影响识别效果。多种因素叠加后,真实环境下测得的准确率可能只有75%左右,甚至更低。
,需要针对场景的不同特点收集大量场景数据,不断调试参数、组合算法、方法,甚至使用外围硬件辅助以提升效果,不断迭代以实现产品化。除此之外,还要在工程上满足计算量、延迟、可维护性等需求。
机器人培训
- 达芬奇机器人献爱心 将主刀公益手术
- 亚马逊将在英国招聘2000多人 重点开发Alexa和无人
- 美、德、英、日、中5国机器人发展全景大盘点
- 国产机器人窗口期 不可错失制造2025弯道超车机会
- 一个小时,这只机械狗“自学”会了走路!
- 三穗长吉镇:无人机飞防作业 稳粮增豆保丰收
- 依靠静电着陆的新型机器人
- 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座谈会
- 在苹果的智能机器人软件公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四大家族之KUKA工业机器人应用案例分析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机器人产业的东风到底在哪
- 欧洲 6 轮送货机器人开始在美国大学推广
- 芜湖:考核第一!6项冠军!
- 人工智能有望打破医疗资源不均衡
- 立讯精密:已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目标成为全
- 90后用机器人炒菜周入10万,炒菜机器人真的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