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有何特点?
从产业生态的角度看,机器人本体是机器人产业稳固发展的基石,而系统集成则是机器人实现商业化、大规模应用的桥梁。机器人本体因其技术门槛高,具有相对的垄断性,议价能力更强,利润空间也更为可观。而系统集成则更多展现了一种“交钥匙”工程的运营模式,面向广大用户群体,通过集成创新技术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美国的模式,即以系统集成为主导,单元产品通过外购或贴牌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从国际经验来看,我们的产业发展路径更类似于从系统集成起步,逐步过渡到成熟阶段的分工模式。
现阶段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具有其独特的特点。每个系统集成项目都是独一无二的,难以进行批量复制。这使得集成商在面对市场需求时,难以快速扩大规模。系统集成涉及跨行业的知识与工艺,要求集成商熟悉下游行业的工艺流程,完成二次开发、重新编程和布放等工作。尽管在某些特定领域,系统集成商可以享受到较高的行业壁垒保护,但在拓展业务、跨行业发展时却面临诸多挑战。
系统集成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销售人员负责捕捉客户需求、拿下订单;项目工程师则根据订单需求进行方案设计与优化;而现场安装调试人员则确保项目顺利交付。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
系统集成商在开展业务时通常需要垫付资金。由于付款通常采用“361”或“3331”的方式,集成商需要承担一定的资金压力。特别是在项目金额较大或同时进行多个项目时,这种压力更为明显。
随着硬件产品价格的逐年下降,基础应用的竞争日益激烈,如搬运、码垛、分拣等。系统集成商与上下游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弱,毛利水平也较低。这并不意味着系统集成市场的潜力有限。事实上,由于其广泛的客户需求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系统集成市场的规模要远大于本体市场。
工业机器人产业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产业,需要技术、制造和研发的长期积累与沉淀。在我国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受到核心技术等限制,但在系统集成的领域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突破。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将迈向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