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时代 人何以自处?
这是机器人领域专家马丁 福特在其新作《机器人时代技术、工作与经济的未来》中向我们描述的一个情景。而这个情景已经在美国、韩国等一些国家的一些制造业工厂中实现,在不远的将来,中国 这一世界制造业大国,也将会出现上面的情景。
近日据媒体报道,由国家工信部制定的《机器人产业 十三五 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完成初稿,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公布。在《规划》中提出了今后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将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在轮胎、陶瓷等原材料行业,民爆等危险作业行业,锻造铸造等金属工业行业以及国防军工领域的推广应用;并且提出家庭辅助类机器人以更高的性价比解放人类双手。保守估计,机器人市场空间将超千亿元。
那么,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是否会完全取代人的工作?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又将怎样在的浪潮中处理 人 与 机器人 的关系?
1个机器人=4个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一年一度用工荒的步步紧逼,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激增也迫使企业家们把眼光转移到机器人上,机器人成本和人工费用的权衡往往是生产企业决定是否转型的重要因素。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农民工增长率已经降到了0.1%。而在2010年,这一数字是6%。今年下半年或是明年,我国农民工将出现负增长。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人社部副部长杨志明曾公开表示,中国的农民工正在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可以说不再是取之不尽的蓄水池。这也就意味着,中国过去30年,靠廉价劳动力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已尽,发展机器人成为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佛山某陶瓷企业在喷釉工序上,原来需要10个喷釉工人,每人月工资6000-7000元,一年工厂要支付77万元;而用机器人之后,只需要两个工人,人工费用每年可节省60余万元。
除了节省人工成本外,机器人的生产效率也将大幅提高。有统计机构计算,一名工人将一件货箱进行分类需要6秒钟,而机器人则只需要1秒钟。
人力成本和效率的提高促使各大制造商纷纷将目光转向机器人。2012年,苹果设备的主要合同生产商富士康宣布,计划引进100万台机器人到工厂工作。在制造业集聚的珠三角,机器人也正在成为各大工厂的 新宠 。目前美的集团已经累计使用800台的机器人,截至2014年美的集团自动化投资累计投入20多亿元,效率提升15%以上。该公司计划2015-2017年新增机器人1700台,后期每年以30%左右的增幅投入机器人。
作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我国目前对机器人的需求量呈井喷态势。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今年3月23日发布的最新行业调查报告,201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量达到5.7万台,同比增长55%,约占全球销量1/4,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市常
在未来,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将从单一扩展到各行各业。工业机器人不仅被应用于工业产业中,现在它正向橡胶塑料、军工、航空制造、食品工业、医药设备、消防救灾等高技术领域扩张。也正是这种原因让机器人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如果没有机器人,人将变为机器,这不是一个空话,而是几十年来发展的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尤其是在现代化的大生产中,很多人每天都重复着同一个枯燥而单调的工作,正是这样各种枯燥、单调的工作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富士康员工的跳楼事件不正是很好的佐证吗?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强烈地意识到用机器人代替人完成这些枯燥、单调、危险的工作的巨大好处。
在2015年机器人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专门印发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2015年是我国机器人发展的重点的一年,制定我国机器人产业 十三五 发展规划,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积极争取有关政策,支持机器人的研发、推广应用,以及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机器人在重点制造领域的推广应用。
人真的被代替?
机器人时代到来了,作为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水准的标志,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的 中国制造2025 ,或者是美国的 工业互联网 ,都缺不了机器人的身影。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截至2014年全国农民工有27395万人。当机器人代替了人,人该怎么办?
2013年,美国媒体报道了美国纺织业运用机器人的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纺织生产转移到中国、印度和墨西哥这样的低工资国家,美国纺织工业慢慢消亡。1990~2012年,美国纺织行业国内就业岗位约120万个,占该行业超过3/4的就业岗位已然消失。,对美国的就业却并没有很大影响。
企业引入机器人之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也将随之进行适应性调整。制造业企业中的一线低技能工人,甚至是部分熟练工将被工业机器人替代。这种现象在短期内出现是很正常的,但从长期发展来看,机器人不但不会抢走工作机会,反而还会创造大量就业。随着产业的高端化,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将会增加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带动服务业对高素质从业人员的需求。换言之,机器人的引入只是将一些单调而乏味的工作给代替。
,机器人夺走了一些执行日常任务的工人的工作,,他们也有助于提高美国制造业相对于低工资国家的竞争力。并且,虽然工厂没有直接创造大量的制造业就业机会,但却间接促进了其他领域的就业,比如供应商以及用卡车运送原材料和成品的交通运输行业。
,作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大国以及农民工大国,技术对中国的就业影响则是不容忽视的。据统计,1995~2002年,中国减少了大约15%的制造业员工,即约1600万个就业岗位。而这一趋势还在加速。
人口老龄化、用工人数锐减、人工成本上升 这些现状逼迫制造业工厂选择机器人作为新的解决办法和发展手段。,中国农民工当中有17.1%,超过4680万是50岁以上的人,当制造业机器人化后这部分人可能是最容易被淘汰的,那么,他们该怎么办?
在《机器人时代》这本书中提到,在几乎每一个经济部门,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和先进的自助服务技术被采用,它们将主要威胁需要较低教育和培训水平的低薪工作。许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可能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毕竟,至少在发达国家中,低工资、低技能的常规工作通常不受人追捧。而当经济学家在讨论技术对这类工作的影响时,你很可能会听到 释放 这个词,比如失去了低技能工作的工人将被 释放 出来,寻求更多的培训和更好的机会。,这里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体,比如美国,将永远能创造出足够多的高工资、高技能的就业机会来吸纳这些新 释放 出来的工人,但前提是他们成功获得必要的培训。
,就目前来说,中国的农民工职业培训则还很薄弱。目前,我国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0%。未来,在制造业全面机器人化之前,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则显得尤为急迫。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到2020年,努力实现把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在职职工、退役士兵、农民工、大学生等城乡全体劳动者全部纳入职业培训范围,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基本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现象;改革职业培训模式,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兼顾短期、中期和长期培训,满足劳动者提升职业能力的差异化需求;并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形成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储社会多方参与的大培训格局,动员各类优质培训资源向职业培训集聚。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 机器人上岗,人将下岗。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任何先进的机器设备,都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而这些财富将会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是将人们从枯燥、单调的工作中解救出来,让人们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也已被人类生产发展史所证明。
不管人类有没有做好准备,愿不愿意面对,一个机器人时代真的已经来了!
机器人技术
- 800多家中国机器人企业近半无产品
- 看看机器人在和你抢什么
- 马化腾、李彦宏等科技企业大佬们在贵阳大数据
- 机器人投入汽车产业园 探索机器人产业链
- 特斯拉 Cybertruck 电动皮卡换上黑色外衣,有望为
- 沁峰如何成为冲压机器人细分赛道国家专精特新
- 运动机器人智障了吗?
- Rivian 将投资 50 亿美元在佐治亚州建造电动汽车工
- 调查发布 - 制造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突围——
- 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什么样的变化
- 进博会特斯拉展台最全预测 沉浸式体验智能制造
- 美国将中国电动汽车关税提高到 100%,极星 CEO 对
- DeepMind 联合创始人:交互式 AI 才会“改变人类”
- 把握发展趋势 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 AI入侵教师职业,这五类产品发展迅猛
- 他们用AI和食用植物创造“人工肉食”,你想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