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2020众生相:防疫点了一把火,服务机器人

机器人技术 2021-05-31 11:20www.robotxin.com机器人技术
作者时代财经 史成超 卢洁萍 编辑张常旺

编者按

纵观2020年,科技行业的基调谈不上“突飞猛进”,在疫情、国际形势的影响下,绝对是存在感最强的一年。

有人不断切换媒介追逐流量,也有人被挡在数字世界的高墙之外。而谈及“科技公司”,不再只有颠覆、创新、进步,而是多了隐私、异化和垄断,人们面对新兴科技的态度也从最初的陌生、崇拜,到尊重、警惕和审慎。

科技源于人,协助人,影响人,从不理解人。唯有人方能理解人。

岁末年初,我们选取了内容创业、数字鸿沟和机器人三个微观切片,它们折射的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科技浪潮的淘金者、局外人和创业家。以下是年终特辑的第三篇,他们是一群活在未来的人。

图片来源Pexels

2020年,国内机器人市场迎来发展的小高峰。

在天眼查以“机器人、自动化装备、销售”为经营范围搜索,2020年新成立的企业有162家,这一数据较2019年增长了34%。另据第三方机构投融资数据,经历了两年“低谷”后,机器人赛道的投融资总金额也在2020年实现了回升,约为268亿元,为过去十年来的第三高。

根据不同用途,我国机器人产品可大致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特种机器人三类,其中工业机器人为当前我国普及度最高的机器人种类,占据最多市场份额。根据东吴证券的数据,1-11月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206851套,同比上涨22.2%,累计同比增速不断提升。从主要企业销量来看,据MIRDATA统计,2020Q3 行业工业机器人销量达44222台(同比增加27.7%),已恢复至2018Q2的高点。

除了工业机器人恢复至2018年产量高点,受疫情影响,2020年以“无接触、防疫”为核心的服务机器人也快速普及,表现同样突出。与此,在线教育一片火热,与教育相关的C端机器人产品也找到新的盈利点。而测温机器人和服务接待机器人逐渐进入各商家楼宇,巡检机器人更多地出现在数字机房、高压电站……

时代财经采访了机器人行业不同细分领域的从业者,他们各自讲述了自己身处行业这一年来的变化。

防疫机器人大火一年

仿佛2020年所有的故事都绕不开疫情。三月国内疫情严峻依旧,广州开始迎来一波复产复工人群,餐厅、超市零星陆续开张,每个商店、小区出入口都有人手握额温枪,严阵以待。

疫情来得又急又凶,和口罩一样,测温仪器短时间内供不应求,额温枪及测温传感器出现哄抢,一枪难求,但很快地,这波测温仪器短缺现象就得到缓解。

待到4月底,消费者进入一些超市时就已不再需要停下等待测量体温了,“无感测温”的智能测温门岗机器人代替了人手,出现在部分医院、政府机构、办公楼宇、院校等地点的门口。

珠海市一家超商门口的测温门岗机器人 。时代财经摄

“体温监测、、健康码识别、人员管理、云端记录……AI测温机器人都可以做到。” 深圳中智卫安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智卫安”)市场部经理刘明畅对时代财经说,“与深圳科卫联合,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从研发到落地,不到一个月,中智卫安就推出了这款机器人。”

除了测温机器人,消毒喷雾机器人、配送机器人也是2020年中智卫安较受欢迎的两款产品。

比如投放在广州海珠区试验三小的消毒喷雾机器人,它可以在教室走廊内或者学校楼宇间等平坦区域静音作业、按照设定消毒路线自动巡航完成消毒任务,也可以自主绕障避障,避免碰撞学生和学校设施。

“不管是疫情还是非疫情,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地方或者服务场所,消毒都是一个需要常态化的工作,现在很多医院、酒店,他们对我们这款机器人有很高的评价。”中智卫安海外事业中心兼珠海分公司总经理戴峰说,“前段时间澳门皇冠假日酒店就刚好租了这台机器人两年,可以说是已经获得了用户的认可。”

因为疫情,防疫相关的机器人迎来了一个小爆发。如今中智卫安的测温门岗机器人国内销量约为1万台,海外销量约为1000台,主要卖向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随着需求的增加,中智卫安测温机器人的产能也逐渐爬升。“它(测温门岗机器人)确实比较受欢迎,也曾出现脱销的情况。一二月份疫情刚开始时,我们还没有办法量产,到2月底,我们每个月的产能就达到2000~3000台,像现在的话就是看需求生产。”戴峰表示,2021年,中智卫安的全球机器人产品销量目标是10万台。

疫情是个机会,让原本尚未摸清可明确商用场景的AI机器人产业,突然找到发展空间。“大家突然发现这一块的技术可以很好地协助疫情防控,解决人类无法胜任的工作。”

但这一赛道开始拥挤,技术积累、场景积累及稳定供应链,成为机器人公司从同质化产品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要素,这决定了公司能否抓住真实的场景需求、提高客户付费意愿以及实现产品规模化。

“在机器人行业,其实硬件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对很多企业而言,它可能有硬件,没有能力做研发,没有软件和算法,硬件就相当于缺失了一个大脑,失去生命力。”刘明畅认为,机器人产业卖的不仅是硬件,而是以机器人为载体,提供解决方案。

目前AI机器人并不便宜,也仍然需要人工协助。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中心的花城汇广场负一楼入口就放置了两台中智卫安测温门岗机器人,但旁边仍有工作人员看守。

一工作人员对时代财经表示,虽说有了测温机器人能够在人多顾不过来的时候,让测温方便很多,但还是要让人看着,以免有人从别的入口进去,漏测体温。

不过,花城汇物业服务中心使用的是普通的测温机器,并无云端数据。“这个(普通测温机器)是买的,一台几千元,那种AI测温机器人是租的。”

广州花城汇门口的测温机器人 。时代财经摄

目前中智卫安的测温门岗机器人租赁可选择零租或长租。“长租就是按月租,一般一年起,零租就是按天租,一般2000元一天,但还是看具体的需求配置。”戴峰表示。

至于如何应对疫情过后需求回落的问题,戴峰则认为,不管一个城市有没有病例,机器人的主要作用在防控。“预防和防控是一个常态化工作,机器人的需求和疫情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服务机器人败走的互联网思维

相比疫情机器人的高使用率,大部分商用服务机器人仍处于被冷落的状态。

从位于北京海淀区的双安商场北门进来,直走30米,正对楼梯口处可以看到一个有着方形脸庞的机器人。它不能移动,会朝你扭转脑袋,你可以跟它询问今天的天气,商场有哪些店铺,以及找到店铺的导航路线,但它知道的并不比手机中的各类导购app多,作用几乎相当于旁边的指引示意图。

双安商场中的“豹小秘” 时代财经摄

这台机器人叫做“豹小秘”,根据官方网站介绍,这是由猎豹移动投资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公司猎户星空自主研发而成,可实现导览、导购、问询、远程控制和自主充电等功能,由于搭载猎户星空Robot OS,还可根据需求进行个性化场景定制。

根据公开数据,像这样的机器人,过去一年仅在商场中就投放了5000台。有业内人士告诉时代财经,初期这些机器人的生产成本每台在10万元,且多以合作,而非售卖、出租的方式进驻。也就是说,去年猎户星空在商场服务机器人的投入成本达5亿元。

这样一台机器人从立项,到生产出厂售卖,前后大概要经历一年的时间,包括软件研发、ID设计、结构设计、电子设计、整机验证、结构开模、量产爬坡等二十个以上的大的环节,直到第二年有新的产品迭代出现,这接近一个普通电子产品的更新周期。

但这样花费一年才能面世的机器人,使用频率远低于其他的消费级硬件产品,更是远远比不上辅助生产的自动化机械。

在商用服务机器人资深从业者林沐(化名)看来,上述现象有着一定必然性由于前期的行业研究失效,即便是在疫情期间,商用服务机器人,无论是服务于商超,还是医院,都没能给客户带来真正的效益,就是“互动几下,就完事了。”而行业研究失效源于都是“表面工作”,即便去寻访客户也都是走个过场,没有“正儿八经”思考固定场景下的客户需求,更多是“给老板看的”,而这些都是“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方式”。

例如,一个典型的医用机器人诞生的场景是一群产品经理,大家围在一起,看着面前的机器,“大家想一下,这个机器人能在医院满足什么功能。”

林沐认为,这种方式是错误的,在医院,更多时候,对方上来就会指出,机器人没用,“他们不会从自动化的角度帮你想怎么优化流程,而是站在从业人员的角度去批评机器人不行,因为他们见过了太多不行。”

互联网公司一向喜欢试错,在AI资本潮的助推下,大批产品在公司不了解真正业务落地可能的情况下就被生产了。“按照线下广告需求,至少要投放10块,怎么投放,购物中心放得下吗?用得起来吗?”

互联网思维让机器人公司走入了商业模式的死胡同。据其透露,其所在公司谈下的三个颇有代表性的项目,都是借着老板个人的关系,或是通过老板的同学或其他人脉促成,或是来自老板家乡的公益性质项目。

人型机器人在教育行业试水

“猎豹机器人本身是有移动能力的,但商场里面的产品都不能动,这相当于砍掉了机器人最大的能力。”

来自国内最大人形机器人厂家优必选的从业者李瑞安(化名)认为,商场中豹小秘的最大缺陷在于不能移动。“不能移动的机器人,我甚至都觉得算不上机器人。”但人形可移动机器人同样面临变现的难题。

优必选成立于2012年,和豹小秘团队来自猎豹的“互联网基因”不同,自诞生之日起,其就是一家集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研发、平台软件开发运用及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创新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优必选从人型机器人的核心源动力伺服舵机研发起步,逐步推出了消费级人型机器人Alpha系列、商用服务人型机器人Cruzr和主打STEM教育的Jimu机器人等,并成功入驻全球部分Apple Store零售店。

除了高速发展的研发技术,优必选的机器人还在2016年、2018年和2019年三次登上春晚舞台。在歌舞《青春畅想》中,Walker机器人的舞姿融合了现代舞及popping流行舞,配合歌曲节奏的变化变换着队形,配以萌趣、多变的眼部神情和实时模拟真实演唱的嘴部动效,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行走能力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好些的激光雷达硬件价格居高不下。

据青桐资本分析,成本一直是激光雷达最大痛点,影响其量产。历经13年,激光雷达技术、价格不断迭代,2020年国内迎来千元级产品,2020年1月大疆览沃发售的Horizon、Tele-15两款产品,售价分别仅6499元、8999元,这对于家庭可以接受的机器人产品,仍然高不可攀。

而疫情期间,由于上游供应链价格上涨、供货周期变长,部分激光雷达价格上涨。据镭神智能官方数据,因供应链减产,2020年3月全线激光雷达产品价格上调20%。

即便如此,现有的技术仍不足以让机器人识别现实空间所有障碍物。比如说透明的玻璃窗,激光雷达和超声,都反射不出信号。“餐饮机器人突然遇到透明地面怎么办?没有一个单一技术可以把生活中所有材质都检测出来。”

工业机器人的设计相对容易,因为环境是固定的,可以做标准化。但真正的生活、商业场景中,空间布置各异,需要在垂直场景内做深度定制。

“换个商场就要重新调试调算法,小商场一层楼也有大几千平,这是很大的技术挑战。我们之前在昆明机场做项目,需要两、三名工程师,加上产品经理,5个人忙了3个月,光是人力成本就需要三、四十万。”

在李瑞安看来,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商业化极度依赖底层技术的突破,否则难以产生质的飞跃,环境的复杂度也将一直是机器人商业化的绊脚石。

“同样的价格,你卖个按摩椅,一年都有几十万的销量。我们人形机器人一年只能卖个一、两万台,这也已经是C端机器人销量最高的数据了。”

李瑞安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比较好的盈利方式在教育领域。作为AI教育的一个载体,机器人具备语音、视觉等多种与外界交互的传感方式,承载了所有AI能力。而教育的意义不是要完成某个任务,而是帮助理解某个理论。

“目前我们不通过单一服务或者硬件的方式,而是结合人工智能的教材和课程,以解决方案的形式售卖产品,这是一个可以走通的商业模式。”他说道。

巡检机器人开拓一个行业,能在北京买套房

疫情放大的是对刚需商品和自动化设备的需求,消费级机器人不在这样的行列,但工业机器人却借此收获了不少订单。从实用性的角度考虑,工业机器人也始终傲视群雄。

以电力行业为例,约2005年前后,电网行业就已经开始引进巡检机器人,是最早规模化使用这类机器人的行业。因为下雨天高压变电站巡检是高危职业,轮式巡检机器人完全可以替代人工完成这项任务。

一家巡检机器人公司销售总监郑石(化名)告诉时代财经,其所在公司的巡检机器人,每替代一名人工,可以节省10/年的人力成本。

例如,在国家电网某电力公司的数据中心机房的案例中,数据中心需要24小时值守,经过2周左右的施工周期,日常巡检人员5名,目前已通过智能巡检机器人替代部分人工3名,直接节省人工运维费用约30万/年。

郑石介绍,在巡检机器人应用较为普遍的电力行业,大的订单都是依托产业需求,且以央企项目为主,从审批、立项报备到试运行,大概需要半年到一年左右。

但包括电力行业在内,目前工业机器人普及较广的领域,已经被几个头部企业吃下,对于新加入行业的公司来说,推广自家产品并不轻松。不久前,自己就遇到一笔160台巡检机器人的大单,即将谈成,却被另一家行业知名企业撬单的情况。

“昨晚两点才睡,我们压力很大要想很多事情。”郑石说道。他于今年4月份进入这个行业,这一年内最大的感悟是,“机器人不是一台一台卖的,而是要想办法开拓一个行业。”

与此前信息化浪潮类似,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改革发生在有大额支付能力的大型国企。目前行业内头部公司,不少是依靠产业链资源来拓展订单。

例如,科大智能本身做电气起家,在国网行业原本就积累了一定优势;另一家业内实力颇为雄厚的上市公司亿嘉和,也已经吃下了电力行业30%的市场份额,是智能巡检机器人的龙头之一。新松机器人投资的北京新松融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拿下全北京电力井的市常

不过,除了目前已经成熟的电力行业,还有很多疆土亟待开拓,例如高铁、地铁、化工、矿山等等。“我觉得做销售就是这样,心中有兴奋的感觉,巡检机器人就是这样一个行业,我们有解决方案,可以帮客户省钱,产业有国家支持,就会觉得未来是很有希望的。”

但郑石也提到,开拓新行业还存在很多难题,例如之前有客户需要180台,通常会先定制一两台,看一下效果。但机器人本身又有优化过程,在不懂甲方巡检任务要求和技能的情况下,经常出现死机等意外情况。最终可能付出不少成本,却拿不下订单。

对于从业者来说,倘若项目顺利,回报也是丰厚的。他表示,“若是能开拓一个行业,做几个案例出来,三四年内在北京买套房是没有问题的。”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