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开发机器人獾,用于地下挖掘
在未来科技的广阔天地中,我们已经见证了无人机在天际翱翔,无人潜器在水下,宇宙飞船在太空穿梭,以及自动驾驶汽车在道路上驰骋。尽管地下世界同样深邃复杂,却鲜有机器人能在其中自如行动。今年一月,欧盟的一项机器人开发项目打破了这一局面,专门研发了一种能在地下施展绝技的机器人。
这款机器人被誉为“獾”——中文名字源自一种巧妙穿梭于地底洞穴的生物。其正式名称为BAGER,意为“自主地下钻孔、绘图、导航机器人”。它的出现,旨在助力各类工程建筑项目,如管道铺设和电缆安装等。显然,“獾”并非首个尝试自我挖掘的机器人,但它确实解决了以往同类机器人的多项难题。
以往的自埋式挖掘机器人存在诸多局限:无法独立检测障碍物,高度依赖人工指挥;无法构建复杂的地下隧道网络,大多只能直线前进;价格昂贵,难以普及应用。而“獾”则不同,它拥有先进的导航技术,能自主在地下为管道铺设挖掘隧道。更令人惊叹的是,它还能搭载3D打印模组,在钻孔的同时打印墙壁。
“獾”的钻孔技术融合了旋转和冲击钻井,其锥形头部设计独特,雕有扭纹曲线,并配备了超声波,能轻松粉碎前进道路上的岩石。其整体构造采用模块化设计,驱动模块、联动装置、工具模块均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工作时,它仿照蠕虫般蠕动前进,展现出惊人的灵活性。
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獾”还配备了地面穿透雷达天线组。当地面人员接收到信号后,便能实时定位机器人的位置。“獾”还装有电子导航传感器和激光传感器,能智能识别并避开各类障碍物,如岩石、其他管道或地下生物。
据悉,“獾”项目由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的3位教授主导,并得到了来自五个欧洲国家的七个机器人研发机构的支持。该项目预计在未来三年内获得370万欧元(约2800万人民币)的资金赞助。虽然目前,“獾”还只是概念阶段,但它的出现无疑为地下工程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与可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獾”未来或许会在地下世界创造出更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