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将与人工智能技术携手 未来可期
当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技术与航天技术交融发展时,将会催生出怎样的未来景象呢?我们来聆听中国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的独到见解。
邓中翰院士在接受科技日报的采访时透露,未来的航天器将有望具备前所未有的自主能力。在不久的将来,航天器将能自主完成制导、导航、控制、数据处理、故障判断乃至部分重构与维修工作。这一变革将极大地减少对地面测控、通信等支持系统的依赖,从而进一步提升航天任务的效率与安全性。
近日,邓中翰荣幸地收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的聘书,成为该院科技委聘请的第十位顾问。他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将为集团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指导。
邓中翰介绍,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投入智能自主系统的研究开发,竞相推出人造大脑计划,在图像识别、学习、机器人等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为了应对未来深空探测、小天体着陆、大型变结构航天器等挑战,智能技术的应用成为关键。这其中,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为航天系统的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低功耗以及自主可控的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具体来说,通过集成先进的集成电路技术,航天器将得以实现更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更强的自主控制能力。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航天器将能够自主规划轨迹、自主导航、自主控制以及自主故障检测。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太空中,航天器将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能够主动适应环境、智能决策的行动者。
随着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技术与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合,我们有望见证一个智能航天时代的来临。在这个时代,航天器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主能力,为人类宇宙的奥秘提供更为强大、智能的工具。邓中翰院士及其团队的工作,无疑将为我们开启这个智能航天时代的大门。
机器人技术
- 中国航天将与人工智能技术携手 未来可期
- 中国智造机器人崛起:从春晚的机器牛到餐厅的
- 全球机器人技术专利十强企业中日本占八家
- 中国88%员工信任机器人超过经理
- 人工智能的起源 ENIAC开启的电子计算机时代
- CB Insight公布32家全球AI独角兽,中国10家入围
- 本田在美推草坪机器人Miimo:起价2499美元
- 鸿雁空气源热泵入围政府强制购节能产品清单
- 美国四大云巨头继续加大资本开支华尔街到陆
- 百度与沧州达成合作共同推进沧州产业智能转型
- 这里有一大波机器人!这个会打乒乓球的机
- 美联邦航空管理局(FAA):2025商用无人机市场将扩
- 杭州现电力智能巡检机器人,确保医院用电安全
- 盘点7家明年可能IPO的热门科技公司
- 世界围棋大师谈人工智能:未来将与人类携手共
- 翻转轮全地形机器人,这才是越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