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转型 AI赋能新内涵新变革新格局
在数字浪潮澎湃的今日,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于7月23日在福州盛大开幕。峰会主题“创新驱动新变革,数字引领新格局”准确地反映了当下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融合脉搏。在这一背景下,同济大学与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UPEN等单位共同组织的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设计赛道总决赛现场答辩及颁奖典礼同期举行。这一赛道集中展现了城市智能空间设计的最新成果,反映了社会各界对数字城市的深入探索。这也是同济大学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学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加速推进,同济大学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以人工智能为传统学科注入新活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同济大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潜力。
为培养国家急需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人才,同济大学依托强大的科研实力,设立了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该中心以未来无人系统为突破口,开展前沿科学攻关,并率先开启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高峰学科。自2019年起,学校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培养班,并于2021年获批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点。该博士点融合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个学科,旨在培养一流的科技创新高端人才。
同济大学还积极响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潮流,增设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本科新专业。如“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的设立,标志着同济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布局已全面展开。
在科研平台方面,同济大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今年5月,学校获批建设“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这是人工智能领域首批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之一。学校还成立了一系列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平台,如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等。这些平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科研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成果方面,同济大学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研究,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成果接连诞生。同济大学正积极响应国家高质量发展新赛道的需要,助力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跑出加速度。未来,同济大学将继续以人工智能为引领,推动传统学科的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创新地提出了数据驱动的复杂系统自主推理框架,该框架能在结构信息不完整和强噪声场景下实现鲁棒推理。这一重大突破为自动化、智能化揭示真实复杂系统的深层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和算法支撑。值得注意的是,该中心的算法甚至能够有效验证如SARS和COVID-19等疫情的早期传播行为。研究中心还攻克了混合定性微分对策的界栅构造难题,拓展了定性微分对策的界栅构造方法,为微分对策理论的发展及其在集群无人系统博弈对抗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而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与医学院微纳无人系统联合研究团队通过深度融合医学、工程和理论学科,成功研发了一种微小体积的仿生手术机器人。这种机器人搭载有溶栓剂药物,能在外加磁场的指挥下,迅速聚集在血栓部位,产生热和力场,成为高效的微血管血栓清除器,为医疗靶向微血管溶栓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土木工程中,学院自主研发了国际上首个开源的基础设施智慧服务系统iS3,该系统实现了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数据的采集、处理、表达、分析和服务的一体化集成管理,并已成功应用于多项重大工程中。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团队则专注于全出行链载运工具的自主无人驾驶、基础设施数字化保障等方面。他们自主设计了我国第一个智能网联测评基地,突破了道路基础设施性能快速数字化等关键技术,并在港珠澳大桥的数字化工程建设中展现了其实力。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则是以设计科学思维为引导,面向智慧人居、虚拟人居、地外人居三大未来场景,开展科学实验支撑的全生命周期建筑智能技术研发。他们构建了一体化技术,包括生成式设计、数字孪生模拟以及机器人建造等,并积极探索未来月球基地的建设,致力于规划第一个月面人居基地、建造月面第一座建筑和桥梁。
智能规划、智能交通、智能建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领域是同济人的研究前沿。他们以前沿科技为动力,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断向这些领域发起挑战。他们坚信,“人工智能+”将为他们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