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BOT:智能机器人产业链机会,一文讲透核心标的!
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们普遍认为,机器人技术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其最核心的动力源自算法的发展。这一技术的突破解决了汽车、机械等领域的问题,未来,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机器人技术将衍生出众多产业链,包括应用的二次开发等。
对于这一领域,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应忽视其重要性。科技行业的投资周期长,导入期困难且充满不确定性,但一旦科技创新取得突破,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以移动互联网行业为例,高通的发展历程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当前,虽然TMT领域的科技创新相对匮乏,但云计算等持续性领域仍在不断发展。近年来,5G、VR等技术虽然有所发展,但并未带来真正的创新浪潮。人形机器人的崛起为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
埃隆·马斯克引领的科技创新,如特斯拉电动车到星链的推出,展示了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中国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生活领域,人形机器人将逐渐替代人力,完成洗碗、扫地、炒菜等家务,甚至进一步发展到照顾老人、小孩等更为复杂的应用场景。
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4亿人被机器人替代。人形机器人的价格预期在2万到3万美金之间,市场空间巨大,可能达到百万亿级别。导入期的投资虽然困难,但一旦市场打开,将吸引大量的资本进入。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如贝索斯收购人形机器人公司、小鹏紧随马斯克之后等行为,全球竞争对手都在密切关注并加大投资。星链落地后,卫星互联网投资也将大幅加速。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发展迅速,包括身高、体重、时速、负重等物理指标以及交互性等都非常先进。
虽然仍存在一些技术挑战和担忧,如关节上减速器的大小、人工智能控制的能力、热管理的稳定性等,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迭代,这些问题将得到解决。据我们预计,人形机器人的产能规划将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达到百万台机的规模。
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其应用前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打开,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未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投资链洞察: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两大投资热点
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存在两条清晰的投资链。第一条是硬件产业链,由于核心智能控制的算法掌握在特斯拉手中,硬件供应商是这条投资链的首要环节。随着技术的发展,硬件制造商将在智能机器人的构建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紧接着的是软件生态链,智能化软件需要大量的AI算法支持,虽然软件厂商在这一领域的切入可能相对较慢,但其在智能机器人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投资链的第二部分聚焦在特定的技术领域。首先是减速器的使用,谐波减速器虽然具有高精度特点,但在负载较大或需要更高刚性的场景下,RV减速器的使用更为普遍。热管理系统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在电机工作中,功率与电流和电压紧密相关。在低电压环境下实现大功率会导致大量热量产生,良好的热管理对电机、电池以及整个机器人的寿命都有重要影响。
(五)产业链机会分析:
语音交互:在机器人落地应用中,语音交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科大讯飞作为国内领先的语音技术提供商,在这一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工业机器人: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具备AI能力的工业机器人厂商有望受益。这些公司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已有布局,且营收表现良好。
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领域将与众多AI方案提供商和硬件厂商展开合作。云从科技、奥普特等公司在这一领域具有领先优势。
特定场景和自然语言处理:拓尔思等公司在特定场景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可能迎来发展机遇。
总体上看,计算机软件公司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更偏向于后端和应用层。
二、机械组观点深度解析:
人形机器人与传统轮式机器人和小型服务机器人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其人形设计上。它们不仅仅是拥有多条手臂那么简单,更拥有如同人类一般的双腿。关节数量的增加意味着电机的增多,这也对谐波减速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应链专家揭示,人形机器人单个手臂的电机用量超过20个,整机电机数量可能达到六七十甚至更多。其中,至少一半的电机需要配备谐波减速器,那些微妙的小关节也离不开它的助力。以六轴工业机器人为例,每个轴都有减速器的配置,其中大部分是谐波减速器。协作机器人由于体积较小,更倾向于使用谐波减速器,数量可能达到六七个。而对于拥有众多关节的人形机器人来说,二三十个谐波减速器的需求是必然的。预计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极大地推动谐波减速器的需求增长。
在谐波减速机的国产化方面,人形机器人比工业机器人更容易实现。工业机器人的下游客户,如汽车厂商,往往指定使用进口谐波减速器,如日本哈默纳科的产品。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作为消费终端,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以协作机器人为例,很多公司已经开始使用国产谐波减速器,如绿的谐波,其在协作机器人市场的份额远高于工业机器人。随着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将更加顺利。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哈默纳科的谐波减速器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而绿的谐波占据了剩余的一部分市场。预计随着人形机器人时代的到来,绿的谐波的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测算结果显示,谐波减速器等零部件在工业机器人中的成本占比约为30-35%,价值量占比约为16-20%。而在人形机器人中,这一价值量占比不会低于工业机器人,甚至可能更高。考虑到人形机器人的巨大市场潜力,这无疑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产业链机会。
伺服电机也是机器人技术中的重要一环,成本占比约为20-25%。在工业机器人时代,大部分市场仍被海外公司占据。国内有潜力的公司如汇川技术、刚上市的禾川技术以及鸣志电器等逐渐崭露头角。兆威机电的微型传动系统也成为市场上的新亮点,其一体化的设计理念有助于降低机器人成本和提高性能。
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的大脑,因此在工业机器人时代,大家族企业往往自行研发控制系统而不进行外包。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项目也大概率会坚持自主掌握控制系统。而对于感知系统来说,它是工业机器人的纯粹增量部分,对于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至关重要。在人类感知世界的众多器官中,视觉、触觉和听觉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感知器官。而正是这些感知器官所催生的发展机遇,为我们打开了通向科技前沿的大门。今天,让我们聚焦于视觉领域的发展潜力,探讨与之相关的投资机会。
在机器视觉领域,我们的目光被吸引到人形机器人上。与传统生产线上的机器视觉不同,人形机器人在处理信息时的视觉需求更为复杂和高级。在生产线上,机器视觉主要承担识别、测量、定位和检测的任务,通过光线照射零部件表面来检测裂纹等缺陷,并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分析。人形机器人在交流过程中需要识别和理解人类复杂的面部表情,这对其视觉系统的算法要求极高。我们预计第一代人形机器人可能主要依赖进口产品来满足需求,例如康耐视。但是长远来看,国内企业如海康、凌云光和奥普特等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汽车领域,三花智控公司的热管理需求不容忽视。市场上对于热管理需求的评估可能有所低估,特别是在机器人领域,其热管理需求并不亚于汽车领域。三花智控与特斯拉之间的深厚关系,建立在特斯拉最艰难时期的基础上,其在热管理系统中的核心部件供应稳定。我们期待特斯拉未来在机器人应用方面也能采用三花智控的热管理解决方案及其衍生产品。
无论是人形机器人的机器视觉还是汽车领域的热管理需求,都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和投资潜力。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些领域如何继续引领科技创新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