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数西算是什么?影响有多大
算力强弱与社会繁荣息息相关。“东数西算”工程,已成为产业投资领域的热门话题,吸引了众多IDC、云计算和基础软件等上市公司的关注。对于这个新兴概念,许多人仍感到困惑,不清楚其具体含义及影响。
“东数西算”究竟是何物?
为了更好地理解“东数西算”,我们可以将其与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战略性工程相联系。简单来说,就是将东部的数据送往西部进行存储和计算。那么,背后需要哪些基础设施来支撑呢?官方的规划中为我们揭示了答案。
规划图显示,东数西算工程设立了八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类。每个算力枢纽下设1-2个数据中心集群,每个集群覆盖1-3个行政区/县/市或产业园。例如,长三角枢纽由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组成,其他数据中心集群也各有特色。
东部和西部算力枢纽节点在应用场景上各有侧重。东部节点主要服务于工业互联网、金融证券、灾害预警、远程医疗、视频通信人工智能推理等有时延要求的领域,而西部节点则负责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时延要求相对宽松的任务。
按照规划,东数西算工程将建设高速数据传输网络,以保证数据的快速传输。这八大算力枢纽节点构成了我国未来的关键数字基础设施。
全国性算力枢纽节点有哪些优势?
参与东数西算工程的企业都在强调自己数据中心建设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只有位于算力枢纽节点的数据中心才能真正参与这一工程。那么,位于算力枢纽内的数据中心和不在内的数据中心在建设运营上会有哪些差距呢?
最大的差别在于数据中心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建设。过去的数据中心碎片化、粗放式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如高能耗、机架使用率低等。而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后,按照统一规划,算力枢纽节点内的数据中心由于集聚性强,将享受更多政策和集聚优势。
更重要的是,高速数据传输网络将减少数据绕转时延,就像东西部之间建立了多条高速公路。网络结算机制也将得到优化,降低数据中心服务器资源的使用成本,进而降低下游企业或终端对云服务的使用成本。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算力供应一直存在“东部紧缺、西部过剩”的问题。政策性的高速数据传输网络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将极大改善东西部数据要素配置的结构性失衡。集聚性的数据中心建设有利于绿电的应用。按照规划,算力枢纽节点有望配套建设可再生能源电站,以实现企业的双碳目标,并保障数据中心的能源供应。
“东数西算”工程是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战略,对于促进社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算力枢纽节点内的数据中心集群已经成为支撑其发展的核心力量。这些数据中心集群在能耗指标上,如碳排放等综合指标,也受到了政策的关注与支持。对于“绿电保供”的强调,更是政策层面对于数据中心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某运营商曾计划在北京亦庄投建大型数据中心,却因供电配额限制而被迫放弃。这一事件凸显了算力枢纽节点建设的必要性,不仅是为了提升数据传输速度、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更是在保障电力供应、优化能耗指标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利好。这些利好不仅仅是短期的,更是长远的,是国家对数据资源进行宏观调控的战略举措的体现。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公开回复中,东数西算的长远意义被进一步揭示。在技术创新融合方面,东数西算有望推动数据中心集聚效应,促进异构算力融合、云网融合等,同时推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强对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支持和规模化应用。在推进壮大生态方面,东数西算有望加强数据中心上下游产业的集聚落地,支持西部算力枢纽围绕数据中心发展相关劳动密集型产业。
虽然东数西算工程直接利好的领域仍然是数据中心建设及服务器上下游的采购,但其深远影响却远超这些。其结构性平衡的实现需要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最早在2020年,国家的相关指导意见就提出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总体思路,包含了数个细分体系,而东数西算工程主要聚焦在“数网”和“数纽”体系的建设。
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东数西算工程需要长期投资的属性,并做好了准备。东数西算工程把网络技术、能源改革结合在一起,通过合理分流业务到西部区域,逐渐调整我国算力结构。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长期的规划、分步实施及迭代优化。
一些变化正在发生。例如,数据标注等大数据领域的偏劳动密集型行业正在向西部转移。这不仅有助于当地增加就业和降低企业用人成本,也反映了东数西算工程的积极影响。虽然产业转移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合理的承接机制,但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正在为这一过程提供便利。
东数西算工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其深远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数据中心建设和服务器采购上,更体现在技术创新融合和数据产业生态的壮大上。投资者需要明确这一点,避免短期炒作概念,着眼于长期收益。随着工程的推进和变化的发生,未来互联网对算力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而东数西算工程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数据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传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要关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创新流的跨域流通问题,但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数据要素的跨域流通问题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为此,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的专家们提出了数据跨域流通的总体框架和实施路径。
王建冬及其团队指出,全球许多先进的城市和国家,如新加坡的智能城市、马来西亚的“多媒体超级走廊”以及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科学之环”,都高度重视数据要素的流通。他们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流通的充分性能够有效促进物流、人流和资金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扩大这些要素的释放深度。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数据跨域流通的实现。
除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数据跨域流通也对产业转移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逐步推进,数据要素逐渐打通,推动了关键领域尤其是民生领域的数据共享。例如,我国正在建设的“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未来有望解决跨省市的核酸数据共享问题。
一些领先的企业已经开始实践“东数西算”的策略。某上海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将部分算力服务器从江苏数据中心迁移至位于内蒙古集宁大数据产业园的UCloud优刻得乌兰察布云计算中心。这不仅降低了基础设施运维成本,还为其他企业树立了“东数西算”的成功范例。乌兰察布云计算中心作为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吸引了众多企业在此布局数据中心,包括万国数据、世纪互联、华为、阿里巴巴等巨头。
关于数据中心的建设布局,有专家指出,政策引导下大批数据中心前往西部建设并不意味着东部数据中心建设的停滞。实际上,对于不同业务需求的数据中心建设应因地制宜。对网络时延要求不高的业务可向西转移,而要求较高者则可在东部枢纽节点布局。这样的策略有助于推动东西部一体化均衡发展,引导数据中心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数据中心利用率并不高,仅约50%,呈现出结构性矛盾的特点。但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推进和八大枢纽十大数据中心的逐步建成,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数据已成为第五大生产要素,而算力则是让数据发挥价值的重要引擎。未来,随着算力网络的不断完善和公共云服务体系的形成,全社会算力获取成本将显著降低,数据壁垒也将被进一步打破。最终,算力的强弱可能决定一个社会的繁荣程度。
机器人技术
- 800多家中国机器人企业近半无产品
- 看看机器人在和你抢什么
- 马化腾、李彦宏等科技企业大佬们在贵阳大数据
- 机器人投入汽车产业园 探索机器人产业链
- 特斯拉 Cybertruck 电动皮卡换上黑色外衣,有望为
- 沁峰如何成为冲压机器人细分赛道国家专精特新
- 运动机器人智障了吗?
- Rivian 将投资 50 亿美元在佐治亚州建造电动汽车工
- 调查发布 - 制造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突围——
- 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什么样的变化
- 进博会特斯拉展台最全预测 沉浸式体验智能制造
- 美国将中国电动汽车关税提高到 100%,极星 CEO 对
- DeepMind 联合创始人:交互式 AI 才会“改变人类”
- 把握发展趋势 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 AI入侵教师职业,这五类产品发展迅猛
- 他们用AI和食用植物创造“人工肉食”,你想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