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危中蕴机。人工智能等现代智能信息技术的引入对疫情防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日,由北京市经济与信息化局指导、北京电子电器协会主办,北京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主办了“智慧抗疫中的人工智能新技术研讨会”。这次在线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82.7万余观众。
人工智能新技术支撑抗疫
“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支撑,更是决胜疫情防控不可或缺的硬核重器。”北京市经济与信息化局副局长潘锋在研讨会上说。
北京市政府为应对疫情,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及时开发的多场景软件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为落实疫情防控相关部署,北京市经济与信息化局先后上线了“京心相助”“京心相护”“健康宝”,分别解决了进(返)京人员到社区的报到问题、楼宇出入人员的信息收集和统计问题以及所有在京及进(返)京人员个人健康状态查询问题。,依托“健康宝”数据基础与底层架构,为企业开复工、楼宇调查、教育系统学生返京等提供有力支撑。
潘锋认为,目前正处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在防控措施方面应该从四个方面来实现“防得住,放得开”的目标一、打通各部门以及三大运营商数据,实现数据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二、建设协调方案,形成京津冀三地信息互认共享标准规范;三、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要求;四、依托政府及企业既有信息平台,全力保障信息采集与疫情防控。
企业应释放创新基因抗疫
疫情发生以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在疫情中变被动为主动,能否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面对疫情,有数字化底蕴和创新基因的企业走得更快。”阿里云副总裁李树翀在研讨会上表示,阿里作为基于互联网的IT企业,虽然疫情有影响,但影响不大。阿里的健康码很早就在内部存在了,数字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过去,传统制造业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创新的前景,未来全行业创新的速度也将越来越快。
腾讯云架构师郭红英则表示,企业在贡献科技力量的,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打磨自己的产品。腾讯重在打磨产品,也得到了用户的良好反馈。充分借助疫情期间的大量数据,问题反馈有利于对产品进行快速迭代。
学术前沿推动技术新发展
技术在实现产业落地前基本都经历了学术实验室阶段,为了更好地用科技力量对抗疫情,学术基础要夯实,而高校正是这一过程的中流砥柱。
本次在线研讨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的优秀学者分享各自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术前沿技术领域如何助力产业发展的经历。
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尹浩表示,他正与多个团队合作进行《疫情传播预测与精准防控系统》项目的研究,周期为一年(2020.3.20—2021.3.19)。
此项目的背景正是因为面对新冠病毒疫情的快速蔓延,我们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与应对体系,也缺少跨平台多维度大规模数据资源的融合与可信安全应用体系以及基础设施、医工深度结合的数据密集型科学分析与评估体系。项目的核心研究目标就是建设大规模人群流动的传染病精准防控策略与系统。
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黄安鹏教授则表示,他的团队正进行“应对大规模疫情的互联网医疗核心技术”的研究。他认为,疫情期间,IT技术早期的作用不明显,到了中后期才开始逐渐发力。从全球来看,应对疫情大流行,用的都是“全民不流行”(隔离)的土办法。未来希望能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数字中国”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