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慈令和郑则均与结缘已经有4年时间了。
上小学前,两个孩子因为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机器人,参加了培训班进行学习。“起初他们学习的是一些简单的拼搭装卸,因为可以动手操作,有点像玩机械积木,孩子们都觉得很有趣。”郑则均的妈妈说,“到了第二年,孩子们开始接触电子元件,让机器人开始动起来。到了第三年,编程的加入,让机器人的难度越来越高,孩子们的创意常常让我觉得惊喜。”
上小学前,两个孩子因为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机器人,参加了培训班进行学习。“起初他们学习的是一些简单的拼搭装卸,因为可以动手操作,有点像玩机械积木,孩子们都觉得很有趣。”郑则均的妈妈说,“到了第二年,孩子们开始接触电子元件,让机器人开始动起来。到了第三年,编程的加入,让机器人的难度越来越高,孩子们的创意常常让我觉得惊喜。”
从模仿到创新再到自主设计,4年时间里,两个孩子制作完成大大小小的机器人数不胜数。郑慈令说“刚开始完成一个机器人需要三四个星期,随着我们制造的机器人越来越复杂,现在完成一个机械的构造常常要一个星期的时间,但我觉得沉浸在机器人的世界、不断克服难关的过程很享受。”“我们每个星期只有一节机器人课,就算现在学习忙了,那也是我绝对不能错过的课程。”郑则均说。 李张侃 文 郑慈令供图
科技小达人 玩转机器人
郑慈令和郑则均是柳市一小五年级学生,在日前举行的乐清市中小学科技节创意机器人比赛中,两人合作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并将代表乐清市参加2016年的温州市科技创新大赛。
“我们设计的清淤机器人,采用加宽的轮圈和履带,可以在浅水或无水的小河道中顺利行走……”在郑慈令和郑则均的解说下,只见实验台上,一辆30多厘米长的机器人小车行动自如,反应灵敏。
2015年12月,乐清市中小学科技创意节落下了帷幕,柳市一小的郑慈令和郑则均凭借充满创意又契合实际的清淤机器人夺得桂冠。据悉,两人将代表乐清市参加2016年温州市科技创新大赛。
比赛中,郑慈令和郑则均所展示的机器人做工精致、关节灵活,还能在指令输入下完成任务,别看它个头不大,但从设计到成型,花费了两个孩子近4个月的时间。
“当时柳市正在大力推行治水治污工作,看到当时的清淤情况,孩子们便有了做一个清淤机器人的想法。”郑慈令的父亲告诉记者,“没想到孩子们加入了环保的想法,不断改进装置,创造出一个真正的机器人来。”
利用课余时间,郑慈令和郑则均根据最初的理念设计编程,完成拼装,终于在共同的努力下打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机器人。“我们的机器人可以通过红外线远程控制,在有淤泥的河道里前进,并保持吸尘器一直处于工作状态,让它吸走底下的淤泥和小颗粒杂物。”郑慈令自豪地说。
,机器人底部两侧各设有一个触碰传感器,在行进过程中,当碰到石块之类的硬物时,机器人就会倒退,通过远程控制,使机器人的“下臂”张开贴紧地面前行,并把硬物铲起并输送到车厢内。特殊情况下,机器人还可以通过手动遥控操作。“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设计的机器人真的可以用于清淤。”郑则均充满信心地说。
“看到孩子们的机器人得到肯定,我们家长感到十分骄傲。虽然他们设计的机器人并不是十全十美,但这些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的成果。”郑慈令的父亲说,“希望在接来的比赛中,他们能够取得好成绩。”
动手动脑 不亦乐乎
机器人也环保
小机器,大能量。
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