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重复建设显现 警惕新动能陷阱
日前,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关于“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记者会上表达了对产业重复建设问题的关注。他明确表示,高端产业存在低端化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风险,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工信部的高度重视。
这种忧虑并非空穴来风。以光伏产业和LED照明产业为例,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曾遭遇过产能过剩的困境。究竟为何这些新兴产业会陷入如此窘境呢?尽管技术难题的突破需要时间,但背后的原因更为复杂。产业转型考核指标的简单粗暴以及政策红利的滥用等问题,都是导致这种高端产业低端化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新经济和新动能似乎成为了政绩评价的最大亮点。新兴产业的盲目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区域规划中的新经济往往未经充分的市场调研、资源分析、规划交流和风险测评,就直接转化为具体的建设和生产。这导致部分行业过热,甚至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这种为了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而推动的新经济与以前追求GDP的做法并无本质区别,甚至给人一种拔苗助长的感觉。
以光伏产业为例,曾有28个省市将其视为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至少280个地级市或工业园区提出了打造新能源或光伏产业基地的宏大计划。这导致了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原本充满前景的产业陷入了困境。前期融资宽松带来的后期债务压力也使得一些领军企业不堪重负。
除了重复建设的问题外,这种简单的思维方式还容易滋生其他问题。部分企业打着新经济的旗号,利用政策红利却并未真正推动技术和模式的升级。辛国斌指出,国内自主品牌多集中在中低端产品,高端机器人的供给能力相对较低。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仅仅停留在初级加工层面,几乎完全沿用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
因噎废食绝不可取。支持新动能、鼓励创新的思路本身并无问题。在政策的鼓励下,机器人产业的技术水平已明显提升。高技术的机器人如人机协作机器人已经推向市场,骨科手术机器人在三甲医院已实现批量使用。一些机器人的专有技术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如何更有效地支持新动能的发展。改变政绩评定标准、提高政策红利的技术门槛、转变政策优惠的支持方式和时间节点以及加强区域间的产业政策沟通协调等,都是避免陷阱、真正成为新动能发展支撑的有效方法。我们需要更加精细化的政策支持和更为明智的决策,以确保新兴产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