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发现提升量子纠缠容量和关联度新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科学家突破量子纠缠容量与量子关联度的新里程碑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荆杰泰教授及其团队在量子通信与精密测量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其关于连续变量量子纠缠及量子压缩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这些发现不仅为量子纠缠容量和关联度提供了新的提升方法,还为量子通信和测量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在量子通信领域,荆杰泰团队成功将复用概念与光学轨道角动量自由度相结合,并应用于连续变量纠缠体系。通过复用光学轨道角动量的不同模式,该团队实现了一种大幅度增加量子纠缠容量的创新方案。在实验中,团队利用热铷原子系综中的四波混频过程,成功产生了多达13对两两纠缠的拉盖尔高斯模式。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发展了相应的量子纠缠探测方案,并验证了这些模式之间的量子纠缠特性。这一突破不仅为连续变量量子通信研究提供了全新平台,还为后续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而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荆杰泰团队同样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利用干涉效应在连续变量量子体系中实现了两光束间的量子关联度增强,以量子压缩为表征。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他们发现相敏放大器产生的关联光束的量子压缩度明显优于非相敏放大器,成功突破了10dB的界限。这一发现源于相敏放大器内在的干涉本质,为提高量子测量精度提供了潜在应用价值。
该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为量子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实质性的推动。随着量子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量子通信的传输效率、安全性以及量子测量的精度、灵敏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荆杰泰教授团队的工作为满足这些需求提供了新的可能。
这两篇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华东师范大学在量子科技领域的深厚实力,也标志着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我们期待荆杰泰教授团队在未来能继续为量子科技领域带来更多突破性的成果。
相关论文信息可通过以下链接获取:< 和 <
《中国科学报》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相关内容在第3版综合新闻中刊登。(日期:2019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