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机器人首次实地作战
雨丝轻洒芦山县的清晨,路面拥堵不堪,一片繁忙景象。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搜救小队,携带着自主研发的救援机器人,跟随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深入龙门乡红星村的核心灾区。他们的任务是,对那座垮塌的二层楼房废墟进行再次细致排查。
“我们的救援机器人有个独特的技能,那就是可以变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员李斌,在前往红星乡的两小时路上这样介绍。这款机器人的设计巧妙无比,其三条履带在运输途中并排形成一个长宽各0.45米的正方体,最大程度地节省了空间。而到了工作现场,机器人中间的履带被巧妙拉出,使其“变身”为三角形,如此便能轻松攀爬废墟,灵活地进行各种救援操作。
宛如坦克的救援机器人,依靠电池提供的能量,迅速脱离人们的视线,深入废墟之中。李斌详细解释,这款机器人由工作人员进行手动操控,并配备了先进的摄像头,能够实时传回拍摄画面。它的双眼有着双重视野,无论在可见光还是无光的条件下,都能捕捉到废墟内部的细节。即使在黑暗中,它也能自动切换到红外模式,为搜救工作提供重要的视觉信息。
此次抗震救灾行动中,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共带来了三款救援机器人。昨天在红星村亮相的是两款可变形搜救机器人和机器人生命探测仪。它们在灾后地面救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显著降低了救援人员因余震或其他原因而被埋的风险。另外一款旋翼机器人则在空中大范围飞翔,为我们提供宏观灾情信息。
在绵绵细雨中进行了长达四小时的探测后,根据机器人传回的数据,搜救人员遗憾地认为这里已无生命迹象。虽然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已经过去,但三款救援机器人的表现依然令人满意。李斌表示,虽然在此次任务中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在机器人设计之初安装的锂电池带来的安全顾虑,使得机器人上飞机变得困难重重。但最终在南方航空的大力支持下,这批机器人得以成功登机并准时参与救援行动。对此次遇到的问题和不足,李斌表示将在未来的救援机器人设计中进行改进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