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内涝是海绵城市失效
关于郑州内涝事件是否因“海绵城市失效”引发争议的问题,结合专家的深入分析和公开资料的详尽记载,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综合结论。
一、解读海绵城市的功能与设计初衷
海绵城市的核心作用在于修复水生态、调节中小型降雨的径流蓄滞。通过渗透、滞留、蓄积的方式,它能够实现70%-85%的年降雨就地消纳。其设计标准主要依据“年降雨总量控制率”,而非应对极端天气事件。郑州城区在内涝防治方面的设计重现期为50年一遇,其他区域为20年一遇,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
二、极端降雨挑战海绵城市的应对能力
面对超出设计标准的极端降雨,任何工程技术都有其适用范围,海绵城市亦无法例外。2021年郑州遭遇的特大暴雨,其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远超历史记录,属于“千年一遇”级别的降雨。这样的极端天气导致部分河道排涝系统超负荷运行。尽管如此,郑州海绵城市建设仍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1年5月,已消除77%的易涝点,建成区22.5%面积达标。公众不应将其误解为能够“彻底解决内涝”的工程。
三. 综合防灾体系需持续优化和完善
面对郑州内涝问题,专家建议需要完善城市排水系统、保护自然河道、优化原始地形渗透能力,并结合防洪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从资源投入的合理性和实际风险概率出发,若按照“千年一遇”的标准设计城市排水系统,可能会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需要在平衡防灾投入与实际风险概率的基础上,对综合防灾体系进行多维度完善。
郑州内涝的主要原因并非海绵城市“失效”。相反,在常规防灾工作中,海绵城市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极端天气事件,海绵城市无法单独应对,需要与其他系统协同作战。那些批评海绵城市失效的观点忽视了技术的适用范围和灾害的特殊性。在完善城市防灾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确保城市在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时具有更强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