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手术会代替名医吗
高空跌落,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王先生一度面临无法行走的困境。在积水潭医院田伟教授及其团队的妙手回春之下,手术后的第二天他便能站起来行走了。更令人惊叹的是,为他完成这场奇迹手术的并非传统的人力,而是一群医生外加一台先进的骨科手术机器人。
回忆起这次经历,王先生感慨良多。虽然行走时步伐略显缓慢,但起停转身都显得非常自如。他告诉记者,虽然站久了腰还有些麻,但恢复的速度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田伟教授及其团队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骨科手术机器人,成功完成了这场世界首例基于术中实时三维影像的机器人辅助脊柱胸腰段骨折的微创内固定手术。通过机器人在皮肤上精确的探测,为王先生成功植入了6枚椎弓根螺钉。
这场手术不仅让王先生的骨折复位效果理想、固定稳定,而且术中软组织损伤少,手术切口小、安全性高。相比传统的手术方式,机器人辅助手术大大减少了创口的尺寸,从至少30厘米减少到了微小的创口。更重要的是,螺钉定位变得更加精准,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通常仅需数小时便能下地行走。
田伟教授进一步强调,机器人的应用为复杂的上颈椎畸形患者带来了福音。一位患者成功接受了寰枢椎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手术,这是脊柱外科领域最为复杂的手术之一。由于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许多患者只能选择放弃手术治疗。借助机器人辅助系统,医生能够精确定位、精准操作,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这一神奇的手术机器人系统由田伟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手术定位精度高达1.0mm以内,远高于大多数国际使用的手术机器人系统。
田伟教授表示,这两例手术的成功标志着人工智能辅助外科手术时代的来临。他认为导航技术是基础性的技术保障,通过显示人体内的三维影像,医生能够精准控制手术过程。多功能机器人的辅助工作使医生的能力得以大幅提升。这些手术在过去被认为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已经成为现实。对于未来的发展,田伟教授持乐观态度。他认为未来的机器人将具备更高级的功能,如感知和主动动作等,使手术更加精确和高效。
事实上,利用机器人进行手术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达芬奇机器人和IBM制造的沃森机器人等都在不同的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机器人将在外科手术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