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女生寒假和同伴一起研究机器人
你是否曾听闻过学生工作室这一创新概念?近日,上海大学附属中学独树一帜,将一栋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华丽转身为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创新活动中心,为学生构建了15个丰富多彩的工作室,旨在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
这里不仅是技术的乐园,更是兴趣的港湾。走进创新活动中心的一楼,机器人工作室便映入眼帘。屋内,十多位高中生正聚精会神地研究着自己的机器人,有的在电脑前操作,有的在地面调试。这些机器人似乎拥有生命,展示着各自的独特技能:踢足球、抓举重物、清扫地面,甚至自动装卸货物。
在众多热爱技术的学生中,一位高二文科女生尤婧蓉引人注目。她对电脑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机器人制作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她正在着手制作机器人自动装卸系统,这是机器人比赛中的热门课题,也是她自我挑战的一大难点。她告诉记者,学校的工作室为她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她能够和老师、同学们共同、分享知识。
除了科技领域,传统文化也在这一创新中心找到了新的传播方式。在国学研究工作室,学生们通过猜灯谜、猜字谜等游戏形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学习国学知识。这一形式不仅吸引了本校的学生,还吸引了周边初中的学生。针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工作室采用多种游戏和闯关的形式,向他们普及传统文化,让国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作为上海市创新素养人才培养项目的试点学校之一,已设立的50多个社团一直是学生汲取创新养分、培养实践能力的“新型课堂”。而如今,这座新开放的创新活动中心更是成为学生们争相前往的场馆。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在各类工作室中自由、研究,全面培养自己的创新素养。
校长卢广华表示,创新不仅在科技领域大放异彩,更需要在人文等各个领域共同发展。学生工作室的设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在自己兴趣特长的也能在人文领域得到全面的提升。这样的创新教育模式,无疑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结识志趣相投的同伴,共同研究、共同进步,还可以在假期的游戏形式中轻松学习国学知识。这个充满创新气息的学生工作室,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