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弹药工厂引入机器人 港媒:生产能力提高两
港媒报道,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一位资深科学家透露,机器人技术将在未来十年内将中国的和炮弹生产能力提升两倍。这位名为徐志刚的科学家是中国“高端武器系统智能制造”项目的首席专家。
据徐志刚透露,大约四分之一的弹药厂已经开始或计划用配备人造“手和眼”的机器人取代人工,进行组装各种类型的致命,包括炮弹、和。这些机器人还能生产更先进的弹药,如制导,这些配备有电脑芯片和传感器,可实施精确打击。
徐志刚指出,机器人的生产效率是普通工人的五倍。若所有弹药厂在未来十年内进行改造升级,整体生产力将至少提升100-200%。他强调,此举并非是为了战争而加速武器生产,而是为了解决安全和劳动力供应问题。
过去,一条装配线需要100多名工人,而现在经过改造升级后,只需三名工人便可完成同样的工作。这些工人待在掩体后面,通过控制台监控生产过程,另外两名工人负责处理机器人难以完成的工作,例如连接内部的细小金属丝。
这些制造的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有所不同。它们的机械手臂从压缩空气获取能源,而非电动机,以避免产生静电,从而避免火花引发的爆炸风险。徐志刚表示,安全是生产过程中的首要挑战。
除了减少伤亡风险,机器人生产相比人工还有其他优势。例如,它们可以精确地给爆炸混合物称重,然后将粉末以恰到好处的压力装进弹头中,以实现最佳爆炸效果。一个普通工人可能需要多年才能掌握这些技巧,而机器人则能连续工作数月而不感疲劳。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为在生产中利用机器人提供建议的专家小组成员黄德先表示,具备适当运算法则的机器人可以分析熟练工人的动作,提出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新方法。他指出,随着一些发达地区的工厂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弹药厂的劳动力短缺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机器人的应用能将工人从危险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并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如控制优化、硬件维护和技术升级。
徐志刚还表示,这个项目也将推动其他国防工业部门使用机器人,从装配光电侦察设备到生产大马力柴油机等。他承认中国在国防生产中使用的机器人技术可能不如西方国家先进,因为弹药厂内部的运作通常被视为严格保密的。
对比美国的一些工厂,如俄克拉何马州麦卡莱斯特陆军弹药厂,已经采用机器人完成一些危险步骤,如向弹头中填充。尽管如此,其他工作仍然需要人工完成。可见在国防工业领域,机器人技术与人工的结合是实现高效、安全生产的理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