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骨骼机器人利用传感器读取人体运动意图 助力
在科技前沿的舞台上,外骨骼机器人宛如舞动的精灵,引领着医疗技术的革命。对于赵业云来说,这一科技的降临犹如生命中璀璨的曙光,为他带来了久违的希望。一场车祸使他的脊髓受损,轮椅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命运却为他带来了外骨骼机器人这一全新的希望。
这种穿戴在身上的神奇“骨骼”,犹如人体的第二层肌肤,将他的运动意图转化为行走的动力。当传感器安装在膝盖和髋关节等重要位置时,它们便能够读取人体微妙的运动信号,为驱动系统发出指令,带动腿部运动,让行走成为可能。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智能仿生研究中心,是这一科技的摇篮。吴新宇团队从2012年开始,便致力于研发这种外骨骼机器人。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已经推出了多种型号的产品,并积累了38项专利。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着测试志愿者如赵业云的付出与坚持。
最初的外骨骼机器人如同未经雕琢的玉石,存在着许多缺陷。赵业云在成为测试志愿者后,见证了这一科技的不断进步。设备的重量从最初的25公斤减轻到的14公斤,材料也从钢铁逐渐转变为更轻的碳纤维。这不仅减轻了穿戴者的负担,也提高了其使用的舒适度与灵活性。
国际权威期刊也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吴新宇团队的研究成果显示,他们可以根据人体的参数定制个性化的步态,让行走更加自然流畅。赵业云在最近的一次测试中,已经能够熟练操作一代的外骨骼机器人,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动作。
尽管技术不断进步,外骨骼机器人的普及之路仍然充满挑战。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康复科主任杨万章表示,虽然这一技术对于伤残病人的康复具有直接好处,但其高昂的成本和产业化程度较低的问题仍然是一大障碍。
赵业云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外骨骼机器人的最大缺点就是价格昂贵,普通家庭难以承受。他期待着未来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和成本的降低,让他能够摆脱轮椅的束缚,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
在这一技术领域,研究者们正不断、创新,希望为更多像赵业云这样的患者带来福音。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外骨骼机器人或许将成为康复治疗的新选择,为伤残患者带来全新的生活希望。而我们普通人也将密切关注这一技术的发展,期待它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与希望。
家用机器人
- 外骨骼机器人利用传感器读取人体运动意图 助力
- 听起来很讽刺 人工智能将给人类更多的同情心
- eSIM卡在智能终端遇挫 和SIM卡说再见为时尚早
- AI与人的判断结合将帮助公司赢得未来的人才争夺
- 云计算让IT部门边缘化 CIO受威胁是好是坏
- 2025数博会科技成果发布149个科技项目获奖
- 微软推出云计算AI医疗保健对话机器人服务
- 北京大学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43所高校AI布局大
- 全省首家AI智能驾培机器人教练实验基地落户
- 人工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新引擎
- 安徽省出台方案培育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 5G的入口飙车将启车联网有望打头阵
- 惊艳!魅族在MWC大会上展出Gravity悬浮音箱
- 淄博高新区:聚力创芯智造未来
- AI芯片三剑客高交会论剑
- Lovots机器人正在准备进入市场 设计是为了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