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量不断崛起 细数机器人中的中国造
在我国,涉足机器人生产及集成应用的企业已超过800家,其中200余家专注于机器人本体制造。大多数企业主要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
几天前的上海工博会,机器人展区的热闹场面令人印象深刻。在这个占地5万平方米的展区内,由227家企业组成的全阵容展示了工业机器人的最新技术。人群中,不难发现有“中国制造”的机器人身影。中国企业已不再是机器人行业的配角,而是以全新的姿态,展示着他们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成就。他们不仅推出了新产品、新技术,还提供了机器人的整体解决方案,向国际四大家族发起了挑战。一个充满高科技的未来世界正向我们走来。
中国的力量正在崛起。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工博会上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双臂写作机器人,这款机器人拥有柔性多关节技术和可动双目视觉系统,既灵活又能自主避障。该公司还展示了适用于自动化工厂、仓储分拣和自动化货物超市的轻载复合机器人。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也将部分业务转向工业机器人,拥有搬运、焊接、打磨、喷涂、码垛及并联等多系列产品。脱胎于奇瑞汽车设备部的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奇瑞汽车生产线上重要的工业机器人提供商。
服务机器人的发展也令人瞩目。塔米科技研发了一款骨骼式机器人,它可以通过感知判断对面人物的性别,并做出各种表情和中文会话。主题餐厅机器人则能在银行、医院、政务大厅等场所自动完成点餐、送餐、结账等服务。北京萝卜科技有限公司的儿童伙伴机器人则专为3-6岁儿童设计,集智能语音交互、DIY运动编程、专业早教内容、人格养成等功能于一身。
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我国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据统计,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同比增长了21.7%,自主品牌的增长幅度更是高达31.3%,显示出我国机器人在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尽管产品种类繁多,但我国在机器人整体制造能力上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核心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比投资更重要。那么,本土企业在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中又掌握了多少呢?这仍然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努力。机器人的产业链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和下游系统集成。其中上游核心零部件如减速机、伺服电机和控制系统等,是本土企业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精密减速机占据成本高达35%,但全球市场几乎被日本的纳博特斯克和哈默纳科两家公司所垄断。黄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我们的机器人核心部件如控制系统、减速器和伺服电机仍依赖进口,福赛特机器人也不例外,部分零部件需要从海外进口。”尽管一些大牌制造商如ABB需要采购零部件,但它们的核心设计专利仍掌握在自己手中。福赛特选择了一条“自主技术加海外制造”的道路,其中机器人的底层软件和控制系统由福赛特自主研发,但产品本身则由德国研发团队完成。
面对技术上的暂时落后,埃夫特公司选择了与伙伴共同研发机器人的策略。公司成立初期,管理层发现没有现成的六轴机器人专业技术,于是决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携手合作,集各方之力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最终,这一决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IT和自动化企业等大厂之间的强强联手也值得关注。在工博会期间,包括发那科、思科、罗克韦尔自动化等在内的企业共同研发了一种名为“FIELDsystem”的解决方案。该方案能够实现自动化系统中的机床、机器人、周边设备及传感器的连接,提供先进的数据分析功能,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质量、效率和设备可靠性。“FIELDsystem”还具备先进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能力,是迈向工业4.0的标志性产品。中国公司不仅要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还要推动机器人向智能化和大数据方向发展。
服务型机器人虽然在设计上似乎比工业机器人简单,但它们同样需要芯片、齿轮、传感器等元器件的制造,总装、操作系统及云系统的技术也十分关键。由于服务型机器人涉及的行业众多,目前大批量生产尚未实现。以服务型机器人应用较多的日本企业为例,许多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新松机器人在公共服务及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促销导购、迎宾展示等机器人已经在多个省市实现销售,并且该公司还推出了应用于肿瘤治疗的消融医疗辅助机器人等创新产品。
今年年初的工信部调查显示,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及集成应用的企业有800余家,其中200多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但这些企业中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的三轴、四轴机器人。随着行业的发展,未来需要更多的六轴以上高端机器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机器人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超过90%的企业年产值在1亿元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