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互联机械臂新纪元节卡机器人技术前沿体验
工业机器人历经近半个世纪的飞速发展,技术日趋成熟,已在众多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已超百万台。尽管传统机器人在替代人类完成单调、重复、高风险任务方面表现出色,但在面对复杂工作场景时,其操作灵活性、在线感知实时作业及智能性等方面的不足日益凸显。未来,智能制造需要融入人机共融系统,实现智能生产。
节卡小助协作机器人是一款基于驱控一体、一体化关节、拖拽编程、移动互联等核心技术的人机共融协作机械臂。它安全、智能、操作简便,通过开放性生态实现与人、机器人及环境的融合。该机器人已成功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医疗、3C、锂电、食品、化纤等多个工业领域,为工业创新提供强劲装备支持。其研发与生产商为上海节卡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一家由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创始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创新内容详述
作为全球共融协作机器人的革新引领者,节卡机器人在技术上取得了众多突破。其人机共融协作机械臂首创了无线示教、图形化编程、视觉安全防护等技术,革新了人与机器人的交互方式,提升了交互安全性,并大大降低了机器人的使用门槛。
节卡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特性包括移动互联、图形化编程、高精度、高安全性、接口开放、产品认证齐全以及自主知识产权等。其中,移动互联技术可通过手机/PAD操作机器人,革新了人与机器人的交互方式;图形化编程使任何人都能自由使用机器人,无需专业知识。其高安全性特点通过双重安全防护机制保障人机安全交互。
在技术创新方面,节卡共融协作机械臂拥有四个显著特点:高集成度关节、便捷智能示教、快速智能编程和安全策略完备。其中,高集成度关节提出了在机械臂关节内集成多种功能部件的机电设计方法,实现了机械臂的轻量化和高效性能。便捷智能示教则首创了无线示教技术和图形化编程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协作机器人的易用性和集成效率。快速智能编程系统针对制造业小批量定制化生产需求而开发,实现了人机技能的快速有效传递。而完备的安全策略则通过多重安全防护机制保障人机安全交互,大大提高了机器人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节卡机器人通过其创新技术和产品特点,实现了人机共融系统的智能化和高效化,为工业领域的自动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现代化制造环境中,节卡人机共融协作机械臂以其独特的安全机制和智能化功能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这款机械臂不仅融合了多重安全保护技术,还集成了先进的视觉系统和力控技术,确保了人机共融环境中的生产安全。其独特的多传感器融合系统,结合低成本的摄像镜头,使得机械臂在各种复杂工况下都能实现精准的操作和安全的协作。
节卡共融协作机械臂具备深度视觉和力觉的融合能力,这一创新技术为其提供了安全防护、快速演示编程、缺陷智能识别等多重功能。这些功能不仅降低了对机器人专业知识的要求,更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让机器人迅速为用户带来效益。这一机械臂的出色表现,充分展现了智能化制造的发展趋势。
在实际应用中,节卡小助协作机器人已广泛服务于多个行业的智能化生产线。在汽车行业的高精度装配中,该机器人凭借力控技术实现了自适应精密装配,使得装配过程更加准确、高效。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喷砂项目中,小助协作机器人更是优化了工艺节拍,提高了产出和设备利用率。它在医疗复健按摩机器人方面的应用也表现出色,通过独特的技术实现了机器人的安全按摩功能。
在服务领域,节卡机器人展示了其强大的实力,建立了全新的线下商业新模式。通过移动互联、远程管理等优势,无人服务小站得以落地,如咖啡站、饮品店等应用场景都体现了机器人的便捷和高效。
节卡机器人系列产品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先进技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既可用于一般环境,也可适应特殊环境。专家评价表示,节卡机器人在工厂、物流、医疗、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其轻型、柔性、便捷、安全的特点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内,副院长熊振华研究员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领导才能著称。他不仅是一位资深的博导,更是学术领域中的佼佼者。在他的领导下,学院的研究工作蓬勃发展,成果显著。他的研究不仅深入前沿科技领域,更是为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严谨学风和对科研的热情,激励着学院师生不断追求卓越,为科技进步贡献力量。熊振华副院长以他的智慧和才华,引领着学院走向新的辉煌。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熊振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