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查 无人机采购很随意 黑飞成常态

服务机器人 2025-01-21 15:16www.robotxin.com女性服务机器人

近两年,无人机在中国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从旅游景区、影视基地到重大新闻现场,都能看到它们忙碌的身影。这一热潮背后,却暴露出无人机行业管理、使用者行为等多方面的漏洞。关于无人机的管理漏洞究竟在何处,又该如何进行有效规范呢?

在无人机的使用方面,大部分飞行行为并未得到申报批准,导致“黑飞”现象频发。尽管有些使用者知道哪些是禁飞区域并避免进入,但在严格意义上,未经申报的飞行仍然属于非法。比如媒体从业人员李兴(化名),他在购买和使用无人机时,从未得到过详尽的使用指导或限制告知。在与其他十几位微型无人机使用者的调查中,也从未听说过有谁申报过飞行计划。

不仅如此,无人机在各地的禁飞区域频频出现,特别是在机场净空保护区。昆明长水机场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无人机的出现给航班起降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无人机与飞机发生碰撞,后果不堪设想。除了机场净空区,机关、军事重地、边境地区等敏感区域也限制了无人机的使用。

但在销售环节,销售人员似乎并不关心这些问题。对于消费者关于管理规定的询问,他们更多地关注的是产品的性能和价格。对于禁飞区的问题,他们的回答显得非常模糊,只是在提醒消费者不要在监狱和机场飞行。至于实名制购买的问题,他们更是积极促销,暗示尽快购买以避免未来可能的政策变动。

在规范管理方面,追查取证困难和具体罚则的缺失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尽管有相关的法规规定,但执行起来却面临诸多困难。一些受访者表示,近年来已有一些因在敏感区域航拍而被投诉甚至被调查的案例。在人口密集区,无人机飞行中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对此,业内人士建议,除了加强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力度,还应降低守法成本,向大众普及航空文化。例如,柯玉宝表示,“产业发展太快,管理还没有跟上。”他认为,目前对消费级无人机的管理主要是管人、管机、管飞行规则,但飞手对这些规定的知晓度并不高。加强宣传和教育至关重要。还应鼓励无人机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建立更加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技术手段来确保无人机的安全使用。

无人机的爆发式增长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为了保障公共安全和维护产业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加强行业管理、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意识、完善法规体系并加强宣传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无人机真正发挥出其潜力,为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无人机已从专属领域的工具转变为广大民众都可接触使用的现代科技产品。在此背景下,昆明市近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净空保护的通告。通告明确指出,未经民用航空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形式的无人机飞行都是被严格禁止的。为了确保机场的净空安全,机场与当地及辖区派出所已组成了联合巡查组,展开全面而细致的重点区域联合巡查工作。

今年一月,公安部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对于违反国家低空飞行规定的无人机等航空器,将依法进行处罚。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处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的行政拘留;情节严重者,则可能面临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的更严厉处罚。

针对无人机的管理问题,朱俊坤专家提出了降低无人机使用者的守法成本的建议。他强调,除了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手段外,审批流程的简化与优化同样重要。无人机管理领域的专家柯玉宝介绍了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推出的U—Cloud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无人机用户能够轻松查询哪些地区属于飞行禁区或限制区,并在部分地区通过优云免费申报飞行计划。尽管目前该系统主要接受运营人的申报,但对个人申报的审批也在逐步放开。

国家正积极制定无人机的识别码和“电子围栏”的国家标准。未来,无人机在出厂时将被要求录入机场等数据,以确保禁区内的无人机无法起飞。柯玉宝强调,现行的电子围栏多由生产商自行设置,但其全面性和权威性有待提高。

业内专家指出,无人机“黑飞”现象的屡禁不止,其深层原因在于航空文化的普及不足。他们强调,如果大众了解如何合法、合理地操作无人机,那么民用无人机产业将更为健康、有序地发展。为此,如何让飞手“方便地被管理”成为关键。在两三年前,无人机还是小众工具,如今已发展为消费级的微型无人机,其速度、用途及潜力超乎想象。在加强管理的共识下,如何平衡安全与效率成为管理的核心问题。对于敏感地区和人口密集区,应优先考虑安全;而在普通区域,则应更注重效率与合理管制。通过技术参数的设定、在线申报飞行计划等措施,让飞手“方便地被管理”,从而推动无人机管理的常态化。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