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新技术缓解大城市停车难? 停车机器人提高停车密度和效率
只需轻轻一按存车钮,车辆便自动驶入地下车库,再也不用四处寻找停车位,这一切都是智能停车机器人的神奇之处!在临港科技城创晶科技中心,一位车主的感叹引起了周围人的共鸣。当许多人还在为找不到停车位而烦恼时,一些前沿的智能停车机器人技术已经悄然在上海的新建停车库中亮相。
这项利用智能算法优化停车场空间的技术,可以说是停车行业的革新之举。该技术不仅提高了停车密度和效率,更让停车变得轻松便捷。长期关注大城市停车难题的市政协委员刘建民也对此技术赞不绝口,并亲自调研了这项技术。
今年,刘建民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停车场智能化改造的提案,建议通过引入最新的停车机器人技术,盘活闲置的停车资源。那么,智能停车技术究竟“新”在哪里呢?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车主都曾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找到了一个空车位,却因为其他车辆的不规范停车而无法停入。或者因为立体车库的间距过窄,不得不重新寻找停车位。而智能停车机器人则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刘建民在调研中发现,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利用停车机器人设备,可以大幅度减少停车场的公摊面积,实现同等面积条件下规划车位数最大化的目标。这些机器人从外观上看就像一块面板,它们可以自动行驶到车底,将车辆平稳托起。结合车辆体积等数据,通过系统的智能运算,将车辆自动搬运到最适合的地点,彻底优化停车空间。车主无需亲自驶入车库,一切操作均由机器人完成。而且,这些机器人背后还配备了一整套智能系统,覆盖存车、入库、导航、取车、支付等多个环节,让停车变得更加智能化、便捷化。
可以说,智能停车机器人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还提高了停车效率和空间利用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智能停车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城市停车的新趋势。智能化停车:未来已来,上海正在行动
记者发现,前沿科技已悄然融入上海部分新建车库的停车体验中。在临港科技城创晶科技中心,一个名为自动停车AGV系统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停车的繁琐流程。车主无需再为寻找车位、倒车入库、再次寻找车辆和出口而烦恼。只需将车停放在指定区域,按下存车按钮后,车辆将被智能地送入地下停车库。
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呢?借助先进的激光导航技术,这些无人搬运车的定位精度达到了惊人的5毫米内,最高行驶速度更是高达1.5米/秒,载重量达2.5吨。这不仅确保了车辆的平稳安全停放,还消除了人们对机器人误操作或刮擦的担忧。更便捷的是,车主可以选择手机支付或刷卡支付,通过预约功能,将车辆搬运至停车平台,实现快捷取车,无需等待。
那么,智能停车技术适用于哪些场景呢?市交通委为我们梳理了三类主要技术:适用于中心城区边角料地块建设停车设施的垂直盾构技术沉井式车库、适用于新建集约型地下车库和已有地下车库改造的停车机器人车库,以及能够同步处理多辆车存取需求的SSP智能停车设备。
市交通委表示,他们正在积极研究这些技术,并与设备供应商进行前期合作洽谈。接下来,将协调推进试点项目落地,并根据实施效果,研究后续的推广计划及相关政策和市场运作机制。智能停车,不仅让停车变得简单,更是城市智能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上海正走在前列,为未来的智能生活探索更多可能。技术改造:盘活闲置资源,解决停车难问题
尽管新技术在提升停车效率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在现实推行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在空间资源有限的地方,如医院、学校和老小区等,要新建智能停车库并不现实。
随着车辆数量的不断增加,停车问题愈发凸显。《2020年上海市综合交通运行年报》显示,全市车辆保有量显著上升。尽管数据显示车辆泊位数量与车辆数量相近,市民仍普遍反映停车难。这是为何呢?
关键在于存量资源的有效利用。在现有的居住小区划线小客车泊位中,存在大量的资源未被充分利用,许多停车库存在资源闲置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智能技术进行旧车库的改造,挖掘存量资源的潜力成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智能技术改造的核心在于通过停车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对现有的地下或地上停车场或车库进行改造。在净高达2.2米的情况下,除必要的公共区域外,其余面积均可用于停车。经过重新整合车库通道,车辆可以呈现密集阵列,车间距进一步缩小。这样一来,单车位对应的建筑面积可以从原先的40平方米左右降至16-18平方米,车库面积使用率可提高50%-80%。
这一技术的改造不仅能缓解车位供需矛盾,还能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实现空间的高效利用。智能停车库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停车效率,也为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推广,未来智能停车将成为城市停车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区停车困境:旧技术待革新,智慧改造显潜力
在众多的居民小区中,停车问题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难题。许多小区的设备由于故障频发、维护成本高,使得停车库的管理方无法充分投入资源对车位进行升级维护。这导致许多地下两层的简易升降停车装置被废弃或未得到有效使用,停车资源严重浪费。
刘建民先生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即便小区内有划线的小客车泊位,居民的满意度并不高。双层停车位的第二层常常空置,原因在于其机械设备的技术不过关。车主们担心安全问题而不愿停在上面,工作人员也因为不了解设备原理或嫌麻烦而不愿意操作。
新一代的智能双层停车增位技术或许能改变这一现状。经过智能化改造,这些设备能够自动完成停车操作,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和便捷性。对于老旧车库,如果其净高或局部净高达到3.4米,通过升级改造,车位数能增加到原来的3至4倍,同时实现高效的无人化管理。
在政策层面,智慧停车已被列为“新基建”的首批示范工程。市交通委已经开始在徐汇区西岸传媒港特大型地库进行技术测试,尝试将高精度电子地图、北斗室内导航、自动泊车等多种新技术模式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停车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还将发布《本市智慧停车场(库)建设导则》,为“十四五”期间的智慧停车场建设提供技术要求和运维模式的指导。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推动,相信未来小区停车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为居民带来更加便捷、安全的停车体验。深挖存量空间,创新解决停车难问题
在智能技术的覆盖尚未触及的角落,如何发掘和利用存量空间,以应对日益突出的停车难问题?专家刘建民指出了一条明路:改造老旧小区的地面绿化,建设立体停车库,同时推广立体绿化方案。
相关部门已积极行动,明确策略。结合公园绿地、学校操场的建设来增设停车设施,融入美丽家园的打造、旧住房的更新改造,挖掘内部潜力以增建停车设施。充分利用市政道路开放的政策,支持临时停车,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停车资源共享。
据市交通委的数据,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已启动64个停车治理先行项目,新增公共泊位8200余个,内部挖潜增设泊位3200余个,机关事业单位共享泊位也超过了2000个。最新发布的《上海市道路运输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更是目标明确:“十四五”期间,全市小客车泊位总量将达到650万个,经营性停车泊位也将达到120万个。
在实际场景中,老旧小区、医院和学校等特定时段停车矛盾仍然突出。为此,道路停车位作为重要的停车资源被广泛关注。有委员建议,应当合理规划黄线禁停区域,明确停车界限,为周边居民提供限时车位。这样的举措可以更好地利用非主干道马路的空间,有效缓解停车难的问题。这也体现了对市民出行需求的关注与响应,展现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据市交通委透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范围内已建立了多达3654处的道路停车场,提供了超过12万个泊位,极大缓解了市民的停车压力。在此基础上,我市对公交站、学校、医院和商业网点周边等临时停车需求较高的区域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规划。秉持着疏堵结合、严宽相济的原则,成功设置了1560处的禁止长时间停车线(黄虚线)。这一举措有效地改善了部分禁止停车路段的临时停靠问题,使得道路畅通与停车需求之间达到了微妙的平衡。此举不仅保障了道路的顺畅通行,同时也满足了市民的停车需求,展示了城市管理的智慧与温度。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