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上海黑灯工厂 机器人造车也造自己
在新年的伊始,尽管许多工人还在家乡过年尚未复工,但上汽乘用车的临港工厂,其生产订单已然饱满。在这座工厂中,机器人的身影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已然成为了生产线上的主力军。
在车身车间,477台焊接机器人如同精密的舞者,全自动依次拾取各个零部件,进行组装和焊接。总装车间的机器人更是技艺高超,它们能够准确找到不同车型对应的发动机,并将其运送到生产线上,实现了多款车型的混合生产。在这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流程中,平均每76秒就有一辆整车下线,展示了数字化生产的高效与速度。
智能工厂中的上汽乘用车生产组装之旅
从“高大上的科技展示”到“小而美的精工细作”,上汽乘用车的生产之旅可谓千变万化。跨越上海临港、南京浦口、郑州经开以及福建宁德等多个生产基地,虽然春节放假安排各异,但所有生产计划都在一个高效的后台系统中无缝对接,互联互通的特性让企业对复工情况始终“心中有数”。
作为上汽乘用车的信息系统总监,杨敏为我们揭示了“智能工厂”建设的复杂性和独特性。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项目,也不是可以简单复制粘贴的模式。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独特的需求和特性。
这些智能工厂,如同精密的钟表一般,以细致入微的方式完成每一个生产环节。智能化的生产线、高精度的组装工艺,使得每一辆从生产线上驶下的上汽乘用车都代表了最高的质量标准。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智能工厂的用心与执着,确保每一辆汽车都能达到最完美的状态,为消费者带来卓越的驾驶体验。
在这个系统的工程之中,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从原材料的采购、加工、组装,到最后的质检,每一步都经过了严格的把控。这样的生产方式,不仅保证了汽车的质量,也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生产效率。这种创新的生产模式,让上汽乘用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在临港工厂,每一辆崭新出厂的汽车都要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接受高达4000张特写照片的精准捕捉。这一过程只需短短的30秒。这场精密的拍摄任务由17组高效的相机承担,它们协同工作,全方位捕捉车辆的外观细节。这些相机不仅拍摄静态照片,更对在线车辆的外饰件装配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与评估。一旦发现有任何潜在的问题或错误,系统会立即启动报警程序,确保每一辆车的外饰件都能完美无瑕,满足高品质的标准。临港工厂的这项创新技术,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保证了车辆的质量与安全性。在临港工厂,一项革新性的工程壮举已经实现——国内首个“黑灯工厂”无人车身车间示范生产线已经成功建成。这条生产线以其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冲压车间内,机械臂自如地自动拾取板材,展现出了惊人的精准度和高效率。总装车间则通过智能装配,将先进的科技与传统工艺完美结合,进一步提升了生产质量和效率。
在这个“黑灯工厂”中,车间的智能化程度极高,即使在夜间无需任何人工照明,生产线依然能够高效运转。这不仅是一次工业制造的飞跃,更是智能制造技术在实践中的一次完美体现。每一条生产线,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科技与工业的结晶,展示着人类对于智能制造的无限追求和探索。杨敏观察到,汽车生产线上的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是数字工厂的一个缩影。实际上,汽车产业的供应链错综复杂,数字工厂的建设为整车企业带来了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高效协同。这不仅意味着降本增效,更体现了“用户导向”的终极追求。
在疫情期间,上汽乘用车运用数字化手段解决了用户在看车、用车、修车、养车过程中的种种困扰,提升了用户体验,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最近上线的“数字化营销透明订单”功能,是一项极具创新性的服务。通过该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在云端实时追踪爱车的制造过程,这一创新实现了用户与生产制造的紧密连接。
正如杨敏所说:“数据驱动的制造业,让数据发挥出真正的价值。”数据的融入贯穿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制造,再到市场的营销,数据的力量正在改变着整个产业链的游戏规则。这样的变革不仅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个性化、贴心的服务体验。今年,上海以金字塔结构构建智能工厂的阶梯式培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标杆性智能工厂将起到引领作用,成为示范工厂的代表。这些标杆工厂将以其卓越的技术创新和智能化生产模式激发更多企业的转型热情。接下来,智能工厂示范项目将进行推广,通过展示其成功的实践经验,带动更多企业走向智能化生产。上海还将推广智能制造的优秀场景,让企业在不同生产环节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智能化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层级推进,上海正逐步构建起完善的智能工厂体系,引领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上汽乘用车的智能工厂也将在这一体系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当前的疫情防控常态化模式下,各类企业展现出了不同的风采和实力。既有如上汽乘用车这样的高端大气企业,荣获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称号,处于行业金字塔的顶端;也有像兰宝传感科技这样“小而美”的企业,成功建成多条全自动和柔性生产线,实现了与上下游企业的数据互联互通。在疫情期间,国外一部分传感器企业面临停产、减产困境时,兰宝传感科技抓住了机遇,赢得了更多的订单,目前在“离散型传感器”细分领域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
另一领域的领军企业也有望率先发布城市机器人密度数据。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模式的推进,工业机器人和高度自动化生产线的需求被加速激发。这一趋势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些企业有机会在城市机器人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这些企业不仅在技术研发上取得了显著成果,而且在市场布局和业务拓展方面也表现出色。他们的努力和创新精神,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上海这座繁荣的城市在机器人应用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最新数据显示,上海重点产业的机器人密度已经达到383台/万名工人,这一数字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6台,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超越了排名第四的德国。这一成就彰显了上海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嘉定的上海新时达,生产线上的机器人不仅承担了生产和组装任务,更是在批量地“生产自己”。这家拥有20多年历史的上海本土企业,已经成为上海自主品牌机器人密度的佼佼者。目前,新时达旗下的4家工厂都在积极推进数字工厂建设,机器人密度已经达到近千台/万名工人。
走进新时达的工厂,你会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机器人与人类的紧密协作,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从容。这些智能机器人不仅能够完成高精度的生产工作,还能在组装环节发挥巨大的作用。它们与生产线的员工紧密协作,共同推动产品的制造进程。这种“机器工人”与人类的协作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人力成本,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竞争优势。
新时达的成功经验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借鉴。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智能制造的行列中来。机器人将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人类紧密协作,共同推动制造业的发展。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未来,上海将继续引领中国的智能制造潮流,为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工业机器人密度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自动化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参照。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作为行业的佼佼者,一直在引领着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该工厂的机器人不仅具备高度智能化和精准化,还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下的作业需求,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随着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工业机器人密度的提升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将继续发挥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优势,推动工业自动化的进程,助力全球制造业的升级与发展。按照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的“十四五”规划,未来五年,高端装备产业将迈向新的里程碑。到2025年,产业规模将突破6500亿元,而且在众多重点细分领域中,上海将从过去的跟跑、并跑转变为领跑。特别是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上海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今年,不仅是《建设100+智能工厂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收官之年,更是上海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大展拳脚的时刻。在这份旨在推动产业升级的行动方案中,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建设100家智能工厂,并打造10家标杆性的智能工厂。这意味着,上海正在加速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努力推动工业机器人的升级,并扩大服务(特种)机器人的规模。
不仅如此,上海还将聚焦于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突破。作为国际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上海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突破将不仅带动高端装备产业的发展,更将为全球机器人技术的进步注入新的活力。随着这些举措的推进,上海有望成为全球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领军城市,引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上海工业的新里程碑:2021年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规模继续稳坐全国首位
近日,上海市经信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工业增加值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首次突破了1万亿元的大关,继续保持着全国工业规模领先的地位。这一成绩的取得,彰显了上海工业的雄厚实力与不凡的竞争力。
对于这一显著成就,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平持乐观态度。他认为,这一数据的增长不仅反映了上海工业产业的高端化发展趋势,更是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生动体现。随着智能工厂的逐步建设,上海工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持续保持高质量增长态势。
上海工业的发展步伐坚定而稳健,这一万亿元的突破不仅是数量的增长,更是质的飞跃。未来的上海,将继续发挥工业领域的优势,推动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为全国的工业发展树立新的标杆。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