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背后的资本热潮-中国机器人市场火爆
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类机器人已经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专属,它们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仿生机械臂的灵活搬运、码垛、打磨抛光,到协作机器人完成数控加工、包装、测试检验,再到服务机器人通过语音对答完成指引工作,以及陪伴机器人为我们“端茶送水”,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已经越来越广泛。
当我们还在讨论机器人是否会导致大规模失业,进而控制人类命运时,机器人产业已经在中国的工厂生产线上悄然兴起。事实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这一地位已经持续了三年。
随着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机器人产业也步入了“黄金时代”。企业、资本、纷纷聚焦机器人产业,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机器人大战”。中外企业争抢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资本与地方则争夺这个被打上“智能制造”标签的产业制高点。
放眼全球,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已经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与机器人相关的发展战略规划。在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机器人也被列为一批大力推进创新和产业化的新兴前沿领域之一。
业内人士表示,工业机器人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我们未来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目前,机器人的需求已经成为一种“刚需”。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共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313.3%,但国外机器人四大家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仍然超过80%。“机器换人”的趋势在中国推进的速度比人们预想的更快。到2018年,中国制造业的机器人采用率预计增长将超过150%。
在日前召开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从2010年到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总供给量年均增长速度约为40%。专家的观点是,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快速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包括日益老化的人口结构、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和全球化竞争。
维塔利·内德尔斯基指出,目前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是韩国,而中国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趋近美国,而生产效率的增长则相对滞后。通过智能制造实现产业升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必由之路。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机器人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也期待着机器人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率。机器人时代的中国挑战与机遇
随着《2016年中智一线用工管理调研报告》的发布,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在这一产业中,制造型企业普通一线员工的年收入呈现出一定的态势,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进口机器人的高昂成本与实际的经济效益差异。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国际知名的机器人公司如库卡、ABB和发那科等带来的机器人生产线成本,似乎接近雇佣一个普通劳动力的三年成本,但其持续运转的能力远超普通劳动力。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格局似乎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现象——外来的机器人更受欢迎。尽管国内自主品牌机器人的销量增长迅速,但全球知名的机器人企业仍在中国市场占据绝对份额。为什么?原因在于核心技术的瓶颈。对此现象深入探讨,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全球视野来看,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尤其是亚洲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技术革命。尽管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在不断提高,但与全球领先的韩国相比仍有巨大增长空间。尽管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核心技术仍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之一。国内大部分知名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虽然能够自主生产控制器,但在伺服电机和减速器这两大核心零部件上仍大量依赖进口。高昂的采购成本使得国产机器人的成本难以降低,从而限制了其市场竞争力。“外来的机器人好念经”的现象也就应运而生。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面临的核心技术瓶颈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核心零部件生产、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和行业应用等环节构成了整个产业链的主要部分。而其中的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作为三大核心部件更是重中之重。在这一领域,国内企业在系统集成和本体制造方面相对较强,但在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上仍有待突破。这也导致了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的毛利非常低,大部分利润都被国际企业占据。掌握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技术成为了打破这一局面的关键所在。
面对这样的挑战与机遇,中国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印发旨在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该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五大关键零部件的任务,并强调了对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创新的重要性。这无疑是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打破技术垄断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对于国内机器人企业来说,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打破当前的困境并取得长远的竞争地位。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大潮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寻求突破与创新才能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中国制造强国梦想贡献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巨大潜力以及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雄心壮志>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总裁曲道奎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指出工业机器人未来的发展需要在产业、技术、零部件等领域进行深度创新和变革,推动工业机器人向中高端市场迈进。公司的核心任务是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的率先突破,同时强化创新能力,坚信技术驱动是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永恒路径。
<差异化竞争:与国际巨头一较高下>
在短期内,要在竞争激烈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中脱颖而出,开拓新市场已成为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的明智选择。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时达”)副总经理周朔鹏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尽管与“四大家族”的机器人相比,功能差距不大,但在产品成熟度和稳定性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汽车制造市场虽然是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应用领域,但国际品牌已长期占据市场优势。汽车零部件供应企业仍大量依赖人工操作,生产流程不够先进,这为自动化升级改造提供了巨大市场机遇。
<中国企业的快速响应与核心技术追求>
尽管中国工业机器人在核心技术上与国际品牌仍有差距,但中国企业的努力和勤勉已在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大族电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族电机”)凭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与老牌企业展开了竞争。某全球知名手机制造商的定制需求曾被“四大家族”嘲笑,而大族电机却迅速响应,按照客户标准完成任务,并通过不断改进赢得市场。
<并购战略:加强产业链整合布局>
国内机器人企业正忙于通过并购加强产业链整合布局。在资本的支持下,相关企业在国内外加快投资和并购步伐。美的集团以40亿欧元收购库卡,创下同行业并购金额的最高纪录。万丰科技收购美国焊接机器人应用系统服务商帕斯林,在全球焊接机器人系统领域增强了实力。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收购意大利高端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EVOLUT,通过海外并购寻求全产业链布局。新松则通过并购德国机械工程教学培训机构陶特洛夫学院解决人才缺口问题。新时达也在并购市场上表现活跃,通过收购相关技术企业完善产业链布局。周朔鹏表示,谁能打通产业各模块、搭建完善的产业链生态,谁就有机会成为行业领先企业。
<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创新与整合是关键>
随着全球科技浪潮的推进,国际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令人瞩目。而国内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处于领先地位的机器人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奋起直追。国外厂商在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完整的供应链市场渠道方面具有优势,这并非易事与之抗衡。但中国机器人领军企业有着清晰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努力钻研核心技术,一方面通过并购整合资源以强化产业链布局。
中国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在技术、产业生态以及市场等多个层面,正在逐步缩短与国际顶级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制造商的距离。新松——这一移动机器人领域的全球佼佼者,正在慎重规划其全球布局。新松的总裁曲道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分享了他们的战略,强调了核心零部件研发创新的重要性,并表示将通过资本运作推进资源整合。曲道奎明确指出,未来的并购目标旨在收购真正的国际龙头企业以及在细分领域中表现出色的创新冠军企业。
谈及资本如何助力产业发展,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公司的黄国强认为,工业机器人行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海外市场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格局。对于国内企业来说,从头开始积累确实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因此并购成为一条可行的捷径。我们必须重视自主产业的发展,避免市场被逐渐瓜分,最终成为为他人打工的局面。蔡洪平也强调,资本应关注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产业提供雪中送炭的帮助。
亦庄国投旗下屹唐资本的总经理唐雪峰深有同感。他曾在亦庄走访区域内的机器人企业,并成功推动了一家企业与视觉识别技术的对接。他向中国经济周刊的记者分享了他的观点:带着产业的思维去投资才能促进产业的发展。母基金并不直接面对项目,而是通过筛选具有产业背景和眼光的投资人和机构来做出投资决策。
北京泰德基金管理集团董事长曲国义提倡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直接参与建立行业基金,以消除企业并购的前期风险并提高并购效率。目前,机器人行业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识到,大量的投资正在进入这一领域。黄国强指出仍有许多资金并未用在最合理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他强调了核心部件的重要性,以及资本应如何更合理地介入这个领域。伺服系统、控制器领域的企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而随着通信、传感、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也为制造业带来了新希望。但投资必须尊重行业规律,远离行业本质的投资可能会带来损失并伤害行业本身。
对于机器人这一新兴产业,各地热情高涨并纷纷出台扶持政策。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各地已经出台了众多机器人扶持政策。许多城市都在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大有“跑马圈地”之势。这些园区得到了的大力支持,包括资金和土地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但在这股热潮背后,也需要警惕可能出现的泡沫隐忧。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曾公开介绍至少已有多个省份将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并大力扶持它们的发展。对于承载经济转型愿景的这些园区来说我们需要在鼓励发展的同时确保合理投入并警惕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随着各地对机器人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种补贴措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项目补贴、销售补贴到拨贷联动、贷款贴息,再到设备租赁补助和事后奖励等。例如,东莞对购买莞产机器人实施“机器换人”给予高达设备和技术投入总额25%的资助,单个项目最高奖励达500万元。烟台则对首台(套)机器人装备的生产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补贴。
在这一繁荣背后,行业内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核心技术缺失,甚至骗补现象。在2016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业内专家纷纷指出,部分企业依赖补贴生存,低端产品充斥市场,而真正投入核心技术研发的企业则面临无序竞争。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罗军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即使没有工厂、设备或产品,也试图涉足机器人领域。他们凭借客户订单寻求扶持。
新松总裁曲道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扶持机器人产业需理性。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合发展机器人产业,应结合当地的产业布局、区位优势和人才培养来判断。他特别强调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在这一背景下,政策的引导显得尤为关键。今年,工信部等三部委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形成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并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财政部也发布了关于规范机器人产业补贴的通知,强调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要立足市场作用,并加强财政补贴的监管。
在这一大潮中,各地的机器人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部分更多地表现为意志。与此不同,亦创智能机器人创新园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制造领域的创新创业模式”。该模式在传统的制造业生产基础和技术实力支撑下,大大缩短了设计方案的试生产时间,降低了创业成本。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绳立成表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支撑。
张培武,作为亦创智能机器人创新园的建设方,强调发展机器人产业必须是市场行为,需要有制造能力承接。他批评了目前部分机器人产业园的现象,并指出全国的机器人产业园数量已经多达40多个。他期待通过创新园的创新创业模式,为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设计方案的试生产,为创业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黄国强在探讨机器人领域,特别是工业机器人行业时强调,这是一个拥有漫长产业链的庞大领域,要推动其发展,必须在人才储备、产业环境和专业资本三个方面倾注全力。
人才资源储备至关重要。在这个领域里,人才不仅包括机械、电子和软件学科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优秀企业家、销售人员以及训练合格的产业工人同样不可或缺。在我国,华北、东北和华南地区在人才储备方面已有一定基础,这也使得这些地区成为当前的投资热点。
良好的产业环境对于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工业机器人技术起源于欧洲,但如今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已经崭露头角,其中两大家族以及核心设备企业均位于日本,这背后的推动力便是产业环境的优势。这个产业环境不仅包括机械加工、芯片供应和软件人才等基础配套产业,还包括庞大的下游市场需求。
专业的资本方也是推动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资本方不仅拥有专业知识,还尊重行业规律,能够从产业长远利益的角度进行考虑和投资。
在2016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的首席摄影记者肖翊和见习记者胡巍拍摄到了现场展出的各种机器人,生动展现了这一领域的蓬勃生机。
家用机器人
- 从初生创业到人工智能领域的佼佼者
- 人工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
- 中国人工智能已比肩世界
- 全球产业格局大调整 工业4.0掀半导体变革
- 机器人13年内将抢走全球8亿人饭碗 这些职业影响
- 懒人福音:三星新款 AI 冰箱支持电动开门
- 大疆机场,让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迈向自动化、
- 能链智电开启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业务 预计2023年收
-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再扩容 智能经济渐行渐
- 集萃智造三栖机器人,灵活切换水、陆、空三栖
-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
- 四大论坛日程出炉,创客、机器人、校外教育、
- 新发布14家“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机器人发展
- 机器人为什么能写稿,以及它们能拿普利策奖吗
- 国产机器人发展方针研究,国产AI芯片再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