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与机器人技术 未来战场上 或许并不会出现机器人军队
重塑未来战场的秩序:无人坦克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挑战
在科技的前沿,俄罗斯最新研发的Uran-9无人坦克展现了远程控制的威力。这款无血肉之身的战斗机器,在一定的程序和人类控制指令下,可循环扣动。虽然这样的技术为军队带来了减少伤亡的曙光,但背后却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挑战。
不少科学家与科技专家担忧,未来这些能够自主进行目标攻击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否会对人权造成侵害,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会议上,这种担忧已经上升为实际的讨论议题。参与裁军会议的成员国将决定这类致命自主性武器是否应被列为禁用装备。
“我们讨论的不仅仅是武器本身,而是这种新的作战方式可能带来的影响。”人权观察军备部门的倡导主任Mary Wareham说道。她是“杀手机器人禁令运动”的全球协调员,这一运动自2013年启动以来,已有60多个非组织参与合作,旨在预先禁止全自主武器的开发、生产和使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为军备队伍加入自主武器的力量。美国已经对其军事力量进行重装,加入了更多无需人类指导即可自主攻击目标的装备,包括机器人战斗机和自主潜艇等。
Wareham指出:“我们目前正在讨论由人类控制的武器系统及其个人攻击的本质。”在即将于日内瓦联合国举行的常规武器公约第五次审查会议上,代表们将考虑设立一个专门用于审议杀手机器人的专家组。这将成为控制杀手机器人发展的第一个真正的国际联合实际努力。
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已在此问题上显现。一方面,人工智能和无人系统的进步为军事行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这也引发了关于人权、和安全的深刻问题。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审慎地思考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未来的战场不会成为无情的机器统治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