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互联工厂 智能制造的中国探索
导读:为了化解供需结构错配的矛盾并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工程的发展至关重要。个性化定制和网络化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也应得到支持,以解决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使生产系统、供应链系统和电子交易系统实现无缝对接,以达成零库存、零浪费的精准供给目标。
在国家的鼓励下,制造业巨头如海尔正在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海尔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成功将传统的宝塔式多层级管理机构转变为扁平化管理体系,并设立了多个微创新中心。除了依赖内部员工的智慧,海尔还积极集聚全球资源,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互联网的颠覆式创新与制造业的坚实基础相结合,使产业升级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即使像海尔这样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显著成就的企业,也曾在探索中面临困难。张瑞敏坦言,海尔一直在思索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为中国制造业探索出一条引领世界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
多年来,海尔以坚毅的姿态屹立于民族企业之中。面对全球大企业的困惑,张瑞敏表示,现在管理模式创新主要出现在小企业之中,大企业仍然缺乏创新。他坚信,海尔正在探索一条独特的道路,与用户需求直接相连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此,海尔提出了“人单合一”的生产模式,强调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和团队都要与用户需求紧密相连。
在向互联网时代转型的过程中,海尔不断推动创新。从1.0时代开始推动员工和用户连接,到2.0时代的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发展战略,海尔一直在颠覆传统模式,建立共创共赢的新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海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了变成互联网的一个节点,海尔将原来的科层制变成网络性组织,并鼓励员工进行内部创业。如今的海尔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生产商,而是一个投资人的角色,为员工的内部创业提供支持和资源。
海尔正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努力探索一条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尽管过程中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海尔始终坚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并取得成功。海尔的小家电跨境综合服务平台总经理杨华描绘了一种新型投资模式:海尔已转变为积极寻找潜力项目的投资人,与创业团队携手共创公司。为了降低运营风险,海尔不仅入股项目,而且常以提供平台或资源的形式进行投资。海尔还积极推广用户薪酬支付体系以及资本驱动的理念。
走进“互联工厂”——制造业的未来变革核心
海尔深入布局的“互联工厂”模式,并非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反映了其对工业4.0,或者说智能制造的深刻理解。智能制造的真正智能之处不仅在于产品本身,更在于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张瑞敏强调,“机器换人是手段而非目的。”单纯追求高效率的“机器换人”还不足以进入工业4.0时代,必须同时解决高精度问题。
借助前期的交互平台,“互联工厂”能够实现与终端用户的无缝对接。通过开放平台整合全球资源,对用户个性化需求进行迅速响应。这种模式的运用使得海尔能够为用户创造个性化的产品,让“消费者”转变为“产消者”。在这一思维下,智能制造领域催生了全新的生产模式——定制化。尽管家电企业的定制化道路面临成本和市场成熟度等挑战,但海尔勇敢地迈出了由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型的步伐,构建了一个共创共赢的生态圈,整合了用户、研发资源、供应商和创客。
家电产业问题专家罗清启认为,“互联工厂”正是全球制造企业未来变革的核心。
标准化之路——融入并引领全球
从2014年至2015年的破局之年到2016年的积累沉淀之年,海尔在智能制造的探索上不断前行。2016年2月,海尔成立了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家工业智能研究院,对外输出智能制造的核心标准和模式,推动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年3月,海尔在上海家电博览会上正式发布了COSMO平台。
未来,海尔的智能制造之路将围绕工业智能研究院、COSMO平台和标准化三大领域展开。其中,“互联工厂”和COSMO平台提供了创新模式,而智能研究院则为全球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海尔致力于将COSMO打造成代表中国智能制造的云平台,通过协同创新使全球资源为用户所用。张瑞敏强调,将标准化的引领视为智能制造之路的终极目标,以更有效地把握用户需求,提升产品质量,优化用户体验,推动制造业的互联网转型,激活传统产业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