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亟须规范 培养规模不宜扩大
在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和发展正如火如荼。到了2015年,工业机器人的装机容量已经飙升至约26万台,但与此工业机器人的专业人才供给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一年,仅有165名高职毕业生涉足这一领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一份由全国机械行指委智能制造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为我们带来了希望。报告显示,过去几年中,高职院校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速度正在加快,预计2017年将有超过300所学校开设此专业。行指委也发出警告,高职院校在扩大招生时应当保持谨慎。如果每年保持现有的招生规模,那么到2025年,我们将能够培养出大约3.3万名毕业生,总需求量与市场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我国正致力于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宏伟的蓝图: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更是将跃升至80万台;而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长。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一个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的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他们发现,从本体制造到集成应用,工业机器人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特别是在集成类企业,高职人才与集成工业机器人的比例约为1∶4,预计到2025年,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将达到近5万人。
尽管高职院校纷纷响应市场需求,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但在专业建设上却存在一些挑战。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工业机器人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尽管大部分学校已经开设了相关的主干课程,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和实践经验,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难以得到有效的教学保障。由于工业机器人专业的特殊性,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捉襟见肘,需要企业专家来共同授课。实训室的投入也是一大挑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尚未建设专门的工业机器人实训室。
更令人关注的是,院校的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的吻合度不高。工业机器人产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集成企业的工作站系统集成人员和应用企业的工作站运行维护人员。目前的教育体系更多地关注于工业机器人的安装和调试方面的人才培养。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教育体系需要更加注重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和调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在飞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人才短缺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确保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紧密跟随《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的发展轨迹。当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聚焦于工业机器人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同时兼顾系统方案设计与仿真、工作站电气系统设计等方面,这一定位与行业需求高度契合。
在工业机器人产业的人才紧缺背景下,特别是在2018年以前,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的供给之间存在显著的差距。尽管如此,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一矛盾已得到初步缓解。预计到2020年,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市场需求将得到更为充分的满足。
行业发展的步伐不会停歇,预计到了2020年之后,工业机器人产业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对此,课题组建议高职院校在扩大招生规模的也要注重控制规模,避免人才过剩。
从地域分布来看,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开设情况与产业区域布局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些工业机器人产业密集区域,开设此专业的学校数量相对较少。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三方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部门需引导高职院校合理设定招生规模,制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高职院校则要根据地方产业情况调整专业布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构建以实际项目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对于企业而言,特别是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应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通过与高职院校共建实验室、提供应用方案等方式,培养更多的潜在客户和技术人才。
如此,我们方能确保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为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