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大势渐成 职业教育何去何从
“机器换人”浪潮下的新挑战与机遇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心脏地带,江苏昆山市正经历一场产业升级的变革。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节能减排的压力,“机器换人”计划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经信委的调研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准备投身这一浪潮,其中外资和合资企业的需求尤为迫切。他们追求的主要目标:降低成本、提升品质。
在富士康科技集团位于昆山吴淞江园区的车间里,一排排机械手昼夜不息地工作。副总经理杨明透露,机器人的工作效率是人工的三倍,而且24小时不间断。去年,富士康自主研发并投入使用2000余台机械手,直接经济效益高达3亿元。这只是“机器换人”浪潮中的一个小小缩影。
江苏淮安淮鑫棉纺织有限公司和康翔铝业(泰州)有限公司同样见证了这一变革。细纱车间里,不再是人头攒动,而是机械手臂的舞蹈。工人数量大大减少,产值却大幅上升。在浙江、广东等制造业大省,类似的变革也在悄然发生。
“机器换人”带来的不仅仅是企业的繁荣。它是否会对职业教育造成冲击?是否真的会导致就业难加剧?
昆山市的很多企业发现,尽管使用了机器人,但熟练工人的短缺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三一重机有限公司的柳洪文总裁助理表示,机器人的引入主要是为了解决生产高峰期人力不足和生产低谷期工作量不饱和的问题。“机器换人”并非完全替代人力,而是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
东莞市经信局的调查显示,参与“机器换人”的企业中,大部分并没有减少用工,反而有一些企业在积极引进机器人操作人才后,用工数量还出现了增长。这表明,“机器换人”背后的结构性矛盾愈发明显——市场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但对技术工人、专业技师的需求却在激增。
南京一家设备制造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在尝试引入机器人后,发现临时招来的工人由于缺乏专业培训,无法满足生产需求。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职业教育的困境——未能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浙江工业大学的刘晓教授调研发现,企业所需的机器人技师乃至工程师角色与当前职业教育供给之间存在失衡。
“机器换人”也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认为,“机器换人”并非不需要人,而是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来操作智能化设备。这意味着对于那些被“机器换人”换下来的人,他们需要接受技能培训以成为新一波的技术人才。职业教育在这场变革中应该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这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进行了一项调研,揭示了企业在“机器换人”的大潮中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四大迫切需求。随着智能制造和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企业对能够熟练操控这些设备的技术人员需求日益增强。对电子工程、信息技术和机械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智能制造的多学科、跨领域和大数据特性对企业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拥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来应对复杂的生产环境。随着智能制造的配套工作的增加,高端服务业从业人员的需求也随之增长。
刘晓建议,职业教育应紧紧围绕“机器换人”的主流产业进行专业调整与拓展。需要做强骨干专业,并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开设与“机器换人”密切相关的专业。还要把握新兴产业的脉搏,根据新的岗位需求培养符合要求的新人才。
“机器换人”对校企合作和产学研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志彪建议,应该引导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成立“机器换人”领域的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探索实践引校入企、引企入校以及共同办学等深度合作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
南京熊猫电子装备有限公司已经迈出了实践这一步:公司与南京技师学院携手合作,共同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专注于培养工业机器人研发、操作、装配和维修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南京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朱国平表示,随着社会对机器人技术高级蓝领工人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些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他们的月收入预期不会低于3000元。
刘晓认为,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将学校人才和公司制造的机器人紧密结合,实现了多方共赢:下游企业无需再为操作、维修人才而烦恼,可以放心采购机器人;学校解决了学生就业的难题;机器人生产企业也能因此拓展市场,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