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成重大战略任务
近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在京隆重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最新版)》,标志着中国在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路甬祥院士作为该委员会主任,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副部长辛国斌出席发布会并发表了重要致辞。
作为指引制造业发展的明灯,《中国制造2025》揭示了我国制造业的未来走向。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经连续五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尽管在某些优势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但我国制造业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创新能力、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加快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为了推进这一历史性转变,国务院编制并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该战略明确了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三步走”目标,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需求,选择了十大优势产业和战略产业进行重点突破。这些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旨在确保我国十年后能够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这份路线图不仅为企业在市场调研和自身条件考量基础上确定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引,也为金融机构资源的有效聚集提供了支持。它还是部门制定公共政策的有力工具。
辛国斌强调,制造业是国家的基石。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而做出的重大决策。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并设立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的发布是贯彻落实这一战略的重要步骤。委托权威专家研究未来技术方向、目标和重点,为企业提供决策参考,避免走弯路。虽然路线图不是指令性的,但它为企业提供了指导和参考。通过各种形式加强解读和宣传,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科学利用这一重要资源。
编制工作历时数月之久,得到了众多院士、专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广泛参与和意见征集。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最新版)》最终得以发布。该路线图涵盖了十大重点领域、二十三个重点方向以及多个重点产品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引。它不仅是一个指导性的工具,更是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的重要举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路线图的揭示,是对我国制造业深度转型的一次明确指导。这份路线图具体而生动地描绘出了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信息通信设备、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等四大方向的未来蓝图。以集成电路为例,其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将成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力量。在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领域,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机器人的技术进步将为工业自动化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在航空航天装备领域,飞机、航空发动机、航空机载设备与系统以及航天装备等四大方向的技术进步同样值得期待。与此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作为一个单一但重要的方向,将在全球海洋开发中发挥关键作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也将助力我国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升级。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不断发展,未来我国的汽车市场将迎来全新的竞争格局。电力装备领域,发电装备与输变电装备的技术革新将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农业装备的进步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在新材料领域,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以及前沿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将为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的发展,不仅关乎人民的健康福祉,也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辛国斌强调,《路线图》的发布代表着我国在制造强国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相关部门将战略规划转化为实际行动,取得具体成果。中国工程院的三位院士丁荣军、李骏以及陈山枝教授在发布会上对信息通信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以及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技术路线图进行了深入解读。
面对市场和技术的快速变化,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将定期召集权威专家对技术路线图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其与最新发展趋势保持一致。2015年版路线图将通过正式渠道发布,并在工信部等网站上免费提供电子版。这幅路线图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制造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向着制造强国的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