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器人也都学会了上网
长久以来,关于机器人自主逻辑推算程序的研究,各国进展缓慢。美国普利斯顿大学物理系教授杰森·培塔指出,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是繁荣机器人事业的关键。为此,研发者不仅要编写程序,更要为这些程序建立一个共享中枢,使所有机器人都能加载新型编程。这一观点揭示了一种迫切需求:寻找提升机器人逻辑运算能力的便捷途径,而这一目标在近期已初步实现。
2014年,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建立了一个名为“机器人互联网”的体系,旨在提升机器人的智能水平。该项目的核心发起人勒内·范德莫伦哥特倡导构建一个超级云端服务器,将机器人与这一服务器相连。这样,每个连接的机器人都能通过上传和下载,共享服务器中的有效信息。例如,一个机器人中枢管理器编写的烹饪程序可以被上传到“机器人互联网”,其他关联的机器人就能自主加载这一程序,从而提高自身的智能化程度。
范德莫伦哥特的构想得到了欧盟的大力支持。当前,尽管智能机器人层出不穷,但在实际应用中,功能过于单一的问题依然突出。“机器人互联网”体系的建设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在过去的几年里,欧盟组织持续为该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而范德莫伦哥特及其团队也在逐步接近这一目标。
在最近的一次实验中,四名机器人被组织起来为病人送水。所有参与实验的机器人都配备了与云端存储系统交互信息的特殊装置。实验开始后,一名机器人将病房地图和病人位置信息上传到“机器人互联网”,其他机器人则通过数据共享功能迅速获取了整个病房的详细信息,并顺利完成了任务。这一实验证明了范德莫伦哥特构想的成功,每位机器人在“机器人互联网”的指挥下都能发挥出最大功效。
范德莫伦哥特进一步指出,以往大多数机器人只能执行单一任务。而制造适应多种工作内容的高智能机器人需要大量编程代码,既浪费资源又消耗时间。“机器人互联网”技术允许关联互联网的机器人加载他人功能,并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自主更新数据库。这意味着新一代机器人将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它们可以在同一网络中自主学习其他机器人的功能,并自主上传数据以不断更新上级服务器中的存储内容。这将极大地扩展单个机器人的技能范围,提升其实际应用价值。
“机器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需要谨慎。机器人本身缺乏主观甄别能力,一旦上级服务器中出现更高级别的程序源,它们便会加载新程序并替换旧程序。这一过程存在许多潜在漏洞,如黑客入侵、数据更新权限及机械体内存容量等问题。尤其是黑客入侵的问题,假如被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取得支配权,并将程序复制到网络内部的其它机器人身上,后果不堪设想。“机器人互联网数据更新职权”必须明确限定,以避免信息源的不同对整个数据库造成混乱。
“机器人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也伴随着诸多挑战和风险。在推动技术发展的我们必须重视并解决这些潜在问题,以确保技术的安全可控并为人类带来福祉。关于机械体内存容量问题,一直是行业内关注的焦点。尽管设计师们才华横溢,但制造出拥有无限存储容量的机器人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在网络畅通的环境下,上级服务器可能会持续更新和收发数据资源,而如果机器人自主加载网络程序过于“贪婪”,那么核心芯片受损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针对这些担忧,范德莫伦哥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机械智能体的互联网安全问题并非他们的研究方向,但这些担忧其实大可不必。他解释说,我们的计算机也是联网的,并非每台机器都会受到病毒的干扰。对于涉及人类安全的问题,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来降低风险。对于即将到来的“机器人互联网”,他坚信会有全球顶尖的科研团队进行全天候监控,因为这将是地球上的一项绝密任务。这些科研团队将负责管理和控制机器人数据更新的中央服务器,确保网络安全和日常更新的顺利进行。
无可否认,“机器人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开发对智能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机器人之间的互相学习无疑是一条快速提升机械智能体“聪明”程度的便捷途径。尽管这一过程可能存在危机和隐患,但每一项高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特别是在涉及人类未来的安全话题时,都会配备严格的防护措施。一旦“机器人互联网”真正融入人类生活,其核心技术的保密性必将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机器人互联网”所带来的潜力和挑战都是巨大的,它的发展将引领我们走向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