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R成新基建载体 斯坦德机器人发力工业柔性物流
随着消费市场的日益个性化,制造业正面临巨大的变革压力。为了响应这种趋势,制造必须变得更加“柔性”,以适应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指引下,我们回顾过去五年,见证了中国制造在应对挑战中的不断进步。
东南沿海到内陆,乃至东南亚,制造业的转移呼唤不断。成本上升的需求却呈现冰火两重天:消费者追求的产品供不应求,而库存积压问题却日益严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应如何转型?全球制造的原创力量是否在中国?这些问题成为了每位制造企业主必须面对的挑战。
幸运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新的力量在中国制造领域崭露头角。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代表企业埃夫特、柔性智造的酷特智能、工业互联网的树根互联和徐工信息、工业协助机器人的李群自动化等,正努力构建未来的智能工厂。他们以柔性、自动化、信息互联互通为手段,为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那么,制造业的蓝海究竟在哪里?在个性化消费趋势下,制造需要变得更为柔性。以手机行业为例,从同质化到个性化的转变要求工厂适应这种变化,一条产线能够生产多种类型的手机,这就是所谓的“柔性制造”。在这个过程中,工业物流成为了关键。
斯坦德机器人作为工业柔性物流的代表企业,通过融资成功获得了知名机构的支持。他们选择了一条少人走的路——3C制造,专注于为制造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他们的目标是帮助工厂实现转型,向未来的智慧工厂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工业物流的角色至关重要。它将离散的场景和工艺串联起来,提高了制造效率。
制造业的变革不仅涉及到工艺解耦化,还包括软件和数据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工业物流作为三者之一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重视。斯坦德通过提供柔性的工艺流程和工业物流方案,帮助制造业释放效率。他们的服务已经从单纯的产品销售转变为产品方案集成化,为制造业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投资人朱嘉对于这一新蓝海市场充满信心。他认为自动化浪潮正在快速崛起,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技术的突破,特别是在3C、制造等轻工业场景中,增速很快。柔性工业物流赛道的市场规模更是百亿甚至千亿级别,是难得的蓝海市场。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有巨大的机会参与其中,共同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样的前景让人充满期待!源码资本董事总经理张星辰在投资圈引起热议,他透露在B轮融资中对工业物流领域高度关注的原因。张星辰表示:“我们对工业物流赛道的投资兴趣源自工厂生产环境正经历的大变革。传统工厂的固定生产线及配套的搬运机器人存在局限性,而现今工厂的生产模式日趋灵活,这正是像斯坦德这样的新企业得以崭露头角的机会。”
斯坦德的产品矩阵逐渐成熟,其标志是已交付超过千台的AMR(自主移动机器人)。该公司的产品包括Oasis 300和Oasis 600两款标准化移动平台,它们基于自然无轨导航技术,无需改造场景,能自动生成环境地图,实现快速部署调度规划。这些产品可搭载多种附加设备,如协作机器人、辊筒等,实现跨楼层、跨厂房运作。
斯坦德的硬件和软件实力均备受瞩目。在3C智造领域,该公司已累计交付超过千台AMR,这是其行业地位的直观证明,并获得了客户的广泛信任。投资人朱嘉考察斯坦德时,特别关注“市场规模”、“领先产品”和“优秀团队”三个关键指标,而斯坦德在这三个方面表现突出。
斯坦德的产品体系不仅包含机器人底盘和多种附加设备,还包括FMS机器人调度管理系统。这个体系通过机器人底盘实现制造环节中的物料搬运,达到局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效果。王永锟强调对柔性工业物流的系统化思考,指出单一场景效率最大化并不代表整体场景的效率最大化。他进一步指出,工业领域是一个价值导向行业,而非价格导向,斯坦德的产品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并替代人力。
斯坦德获得了3C头部客户的信任,源于其团队对行业的快速理解和探索能力。B轮投资人对团队将3C行业经验快速复制到汽配、新能源、半导体等行业充满信心。斯坦德的融资之后的发展策略是实行T型战略,纵向深入工厂生产各个环节,打破数据孤岛,提供全场景端到端解决方案;横向拓展到汽配、新能源等行业的物流自动化场景。斯坦德将打造硬件和软件平台,以满足不同行业的复用需求。其首选的复用领域包括锂电池、半导体等,新的场景如汽配和新能源也是其重点拓展方向。
斯坦德以其卓越的产品实力、团队能力和行业理解能力,在工业物流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