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 探秘仿生机器人的未来世界

智能机器人 2025-02-07 10:19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探索机器人的未来:从石青的科研之路谈起

何为机器人?当我们深入探索这一科技领域的奥秘时,会发现机器人是一种融合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的智能机器,能够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完成各种复杂、危险或繁重的工作。这一技术的杰出代表,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的副所长石青教授,正致力于将机器人技术与生物模拟相结合,开创生机电融合仿生机器人的新时代。

石青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回溯到2002年,当时北京理工大学的黄强教授成功研发了仿人机器人,使中国的仿人机器人研究跻身世界前列。作为北京理工大学的大一新生,石青被这一创举深深吸引,梦想的种子在心中萌发。当石青刚读完博一,他选择赴日本进行交流学习,却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语言障碍、环境不适应以及科研方法的差异,使他倍感压力。但正是在这个转折点上,黄强教授的建议为他指明了方向,让他决定在日本继续深造,为未来的科研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经过数年的努力,石青终于回到母校北京理工大学,并专注于仿生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他的主要成就之一是研制出模仿实验鼠的智能微小型仿生机器人——机器鼠。这种机器鼠体形小巧、机动灵活,能在狭窄空间进行探测,进入人类无法到达的区域执行特殊任务,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机器人运动模式单一、机械,难以实现自然交互。为此,石青借鉴实验鼠的自然、快速和灵巧特征,提出了行为仿生表达与自然交互方法。这一创新成果突破了微小型机器人多关节灵巧设计与系统集成关键技术,解决了微小型仿生机器人行为模式单一、运动机械的难题。

石青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受到高度评价,更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其巨大潜力。他的工作被机器人领域的权威人士J. Wiles教授引用,并被誉为“研制了国际领先的机器鼠”。瑞士技术科学院的F.Mondada教授也正面评价了他的工作,指出他研制的“仿生机器鼠已经成为实验鼠行为研究的一个常用工具”。

石青的科研之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他的故事不仅展示了机器人技术的魅力,更展现了一个科研工作者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坚韧与执着。未来,我们期待石青在机器人领域创造更多的辉煌。在微观世界的探索之旅中,石青以微纳操作为航标,引领仿生微感知与驱动的科研团队勇往直前。面对仿生机器人多元感知及微驱动系统的集成难题,石青从生物与机器人融合的独特视角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了机器人化的微纳目标三维精密操作方法。这一方法不仅解决了多元构建与集成问题,还为新型仿生机器人的研发开辟了新的道路。

聚焦微观世界的奥秘,石青深耕生机电融合领域,致力于将生物与机器人技术完美融合。在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IEEE2020总主席福田敏男教授的支持下,他专注于微纳生物操作下的生机电融合研究,探索在微纳尺度下操作生物细胞并组装成人工组织的可能性。这一研究领域包括肌肉组织和神经信号两部分,未来有望为仿生机器人提供强大的生物驱动。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类生命系统,让机器人不再仅仅是机械电子系统,而是成为与生物紧密相连的生机融合体。”石青解释道。他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基于微纳操作形成组织,将其与机械电子紧密结合,打造一些关键接口。这些接口一旦完成,将使得假肢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是成为人体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人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师生传承是石青团队不断前行的动力。在石青看来,博士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方法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感谢他的导师们对他的影响,尤其是他在日本学习时的副导师石井裕之教授。他认为,正确的引领和榜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学术研究,石青也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身心健康。他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缓解学生的压力:制定运动打卡表,督促他们定期运动。在他看来,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

石青已经逐渐组建起了自己的团队,并准备带领团队探索一些未知的领域。他们团队将放开手脚,研究一些以前不敢做的事情。这个团队包括一个年轻老师、一个博士后和近10个硕博研究生,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追求科研的卓越和创新。在这个团队里,石青表示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石青和他的团队以探索未知世界为己任,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致力于将仿生机器人技术推向新的高度。他们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他们将继续努力,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科技奇迹。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