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制造 牵手难在哪儿

智能机器人 2025-01-23 14:58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走进无锡第一棉纺织厂的扬子江车间,眼前展现的是一个先进而别致的纺织景象。435台纺纱设备轰鸣运转,工人们在车间内巡视检查,操作轻松自如。百米生产线上,只有零星一两个操作工人,高效而有序。

在生产部办公室的电脑显示屏上,以红、蓝、黄、绿等多种颜色的横向柱形图呈现的是435台多种型号的纺织设备的实时状态。这些设备在一棉与经纬软信科技无锡有限公司的合作下,成为了物联网应用的典范。

无锡,作为百年工商名城和国内物联网行业的领军城市,在制造业与物联网的融合发展中,无疑走在前列。尽管有无锡一棉的纺织在线监控系统等示范案例,但当我们将其放在数以万计的制造业企业及蓬勃发展的物联网产业的大背景下,物联网+制造业的成功样本似乎仍显稀缺。

为何无锡的物联网产业在本土制造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并未全面崭露头角呢?这其中,匹配度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尽管无锡第一棉纺织厂与本土物联网企业联手打造了一些物联网应用,但仍有大量技术及应用需要从欧洲引进。由于专利、许可等因素,这些进口的物联网技术并不会完全向企业开放,因此集成并整合各种物联网应用对于企业来说无疑增加了技术难度和成本。

尽管如此,无锡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高地,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棉在选择物联网合作方时,除了考虑本地企业,也积极寻求全球合作,以确保技术领先。一些老牌纺织企业在物联网化的道路上也历经艰辛,为了找到适合的物联网产品,他们甚至辗转多地求助。这反映出无锡在物联网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创新方面仍存在短板,特别是在核心基础研究和元器件方面依赖进口。

业内人士指出,无锡在高端传感器设计制造、综合集成服务等方面的基础技术相对薄弱,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导致传统企业难以在无锡找到对口的物联网技术和企业。虽然无锡物联网应用发展迅速,但在技术、定位、性能等细分方面与本土传统制造业匹配度低,这使得双方缺乏合作的内驱力。

传统企业在物联网改造中虽然空间巨大,但面临技术困难和理念障碍。一些企业对物联网改造持谨慎态度,因为改造的成本和投入较大,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企业效益不佳,难以承担大规模改造的风险。市场上物联网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这也让中小企业主担忧高价购买或改造的设备是否能稳定生产。

本土制造业多年的结构性矛盾也是物联网与之结合不能一帆风顺的深层次原因。随着柔性再造、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4.0等成为制造业高频词汇,以物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成为无锡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有力抓手。虽然目前一些企业对物联网的应用持谨慎态度,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逐步成熟,物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值得期待。跨界融合呼唤“红娘”:物联网与本土制造业的联姻难题待破

尽管物联网与制造业看似是一对完美的组合,然而目前二者的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仍在产业链的低端进行配套产业作业,从事一些简单的敲敲打打工作。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双方在信息沟通上存在明显的“盲区”。物联网企业的创新潜力并未被制造业企业充分认识和利用。二者之间亟需一个能够牵线搭桥的角色——也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红娘”。

市政协的相关调研报告揭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现有的物联网专业园区在规划时主要聚焦于信息化企业,制造业企业的参与度不高。园区内的物联网技术成果难以在内部被消化和吸收。企业在自我拓展中也面临着信息不对等、对接困难等重重障碍。这些难题使得物联网难以真正融入本土制造业。

无锡传感网创新园正在通过打造“物联网+”专业园区的方式,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该园区正努力集聚多方资源,形成一个开放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平台。这个平台就像是为物联网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牵线搭桥的“红娘”,一端连接着充满活力的物联网企业,另一端则连接着渴望转型升级的本土制造业企业。通过这样的平台,将双方的供需进行有效匹配,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和物联网化;同时也帮助物联网企业拓展市场,寻找服务对象。

在去年的市委专题民主协商会上,致公党无锡市委主委高慧提出了一个富有前瞻性的建议:由主导,从顶层设计上推动物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通过产业集群这一载体,促进两大产业的交流合作。无疑,这样的“红娘”角色对于推动物联网与本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我们期待更多的企业和机构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