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造机器人干农活以一当十

智能机器人 2025-01-23 14:11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在海南岛四月的热浪中,迪马股份的农业机器人在果林中进行喷淋作业,宛如一只大黄蜂在辛勤采蜜。在海口市东南方向的琼山区三门坡镇,广阔的果林中,荔枝已经长到拇指大小。一台无人驾驶的农业机器人正在其中劳作,它的机械手臂像灵活的触手,喷出细细的水雾,瞬间将果树包裹其中。这款由重庆市迪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机器人,每天可以完成200亩地的农药喷淋工作,相当于十个工人的工作量。

迪马股份是重庆最早上市的民营企业之一,其旗下的迪马工业过去专注于特种车辆的生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需求变化,这家企业开始了自己的转型升级之路。农业机器人的研发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步。

农业生产的精细管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三门坡镇的农场中,雷先生告诉我们,荔枝种植过程中最辛苦的部分就是除虫、控制新枝和花冠生长以及施肥等环节。为了提高效率,许多农场采用水、药、肥一体化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工人们需要背负沉重的喷雾器在田间劳作,而且为了防止药物中毒,还需要戴上厚厚的口罩和防护服。这样的工作环境让许多工人难以承受,也使得农场难以招到足够的工人。

这款由迪马股份研发的农业机器人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不仅具有强大的喷载能力,还可以按照北斗卫星导航自动在田间奔跑,进行全天候的自动作业。机器人的视觉识别系统能够识别出树与树之间的空隙,自动停止喷药,大大节约了药水的使用。除了喷淋,这款机器人还可以进行除草等其他粗活脏活累活。装上除草专用的模块组件后,它就能够轻松地将杂草割掉并切碎,让草腐烂后肥力还田。

显然,农业机器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然而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并不高,市场前景并不明朗。但是迪马股份总裁罗韶颖看到了其中的机会。她认为农业是最大的刚需,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是未来的趋势。公司决定进入这个看似险峻的新赛道。

在前期调研中,罗韶颖发现农机推行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研发者与使用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鸿沟。许多农机产品功能复杂、性价比低或者不够耐用、维修保养难等问题使得农户难以采纳。迪马股份决定生产一款农户用得上、用得起的农业机器人。他们测算全国果园的植保支出和市场需求后发现,农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这条新赛道充满了挑战和机遇。迪马股份需要克服诸多困难才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但他们相信只要能够解决农户的实际需求就能够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并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探索农业机器人的研发之路:迪马股份的曲折与创新

首款产品尚在测试阶段,就因果园主的“吐槽”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何?原来是产品体验不佳。这款油电混动的机器人,行走靠电机,作业靠柴油发动机,两大动力系统相互制约,导致操作不灵活。更为严重的是,作业中的发动机震动剧烈,使得卫星信号接收变得不稳定,自动化作业变得困难重重。加之产品的一些设计过于理想化,如除草模块旋转式的设计,不仅割草不干净,还常常卡壳。

面对困境,迪马股份决定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研发工作。研发团队不再是单纯的工程师,而是与种植户们并肩作战的合作伙伴。在田间地头的一年时间里,他们不断试错、迭代,历经无数次的打磨和改进。他们不仅提升了机器人的稳定性,优化了割草模块,改进了算法使得农药喷洒更加精准高效。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信念:走出实验室,真正了解农户需求,才能研发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满足市场需求,迪马股份更是以车规级的标准重构了农业机器人的供应链体系和生产技术体系。他们精选少数高质量的供应商,提升了供应链的协同度,使得产品性能更加稳定。入职新员工的农场体验期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不仅是对员工的锻炼,更是对产品的深度打磨。

经过曲折的研发之路和数次迭代改进,迪马新一代农业机器人终于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在一次订货会上,有农场主一次性采购了10台。今年,迪马股份更是获得了广西万亩果园的服务订单,预计年产销量将达到500台。这个数字标志着这款农业机器人已经达到了盈亏平衡点,也意味着迪马股份在这条新赛道上已经站稳了脚跟。

迪马股份的农业机器人研发之路并非坦途,但他们始终坚持创新和改进,不断探索和满足农户的真实需求。他们的成功不仅是对自身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农业智能化、现代化的有力推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迪马股份这样的企业,在农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更多的活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