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落地开花 智造成工业新引擎
自《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以来,“中国智造”这一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其背后的远大目标正逐步成为各界的期待。各地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推出了本地的实施规划,与此企业和也正携手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在“制造未来”智能化工厂展示会上,参观者见证了智能化改造的惊人成果。
走进徐工集团的塔式起重机智能生产车间,人们被自动化的生产景象所吸引。自动化生产设备将焊接生产效率提升了三倍以上,大型数控加工中心则让加工效率翻倍,整个工厂的产能更是提升了四倍以上。在这里,数字化、可追溯的生产过程已经实现,机器人、数控中心等先进设备占到了车间设备的八成以上。徐工集团副总经理李锁云表示,智能制造不仅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品质量的手段,更是挖掘和确立新的竞争优势的关键。塔式起重机智能生产车间项目已经成功入选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项目。
在制造业蓬勃发展的苏南地区,“智造”的足迹随处可见。苏州市经信委副主任孙洪透露,已有16家苏州企业获得了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的称号,这些企业投入巨资进行智能化改造,引入了近千台工业机器人。随着《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的发布,智能制造已成为江苏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关键突破口。
广东和山东等制造业大省也纷纷出台规划,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智能制造的普及不仅带来了生产流程的再造,更深刻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方式。温州康奈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引入智能制造技术,实现了生产流程的数字化和高效化。江苏森威精锻有限公司则展示了自动化改造的初步成果,数据接口的预留为未来进一步的自动化改造提供了可能。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智能制造是提质增效的必经之路。
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生产流程的改变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重塑。南京大学长三角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认为,“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价值在于改造传统产业,使其成为高生产率、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智能制造也促使企业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生产模式的创新。卡洛泽科技公司创始人王瑾强调,“中国智造”不仅是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更是发展方式的智慧化,包括强调用户思维、个性化定制等,以重塑传统制造业的价值链。
在面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一些中国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困境。这时,德国的制造业模式成为了一个值得借鉴的对象。一批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德资中小制造“百年老店”在中国市场表现良好,它们的成功秘诀在于社会氛围、引导机制的重要性。在推动“中国智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先进技术,更要涵养制造文明。通过借鉴德国模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有望打造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 “尽管服务业在德国的热度不断攀升,但制造业仍是国民心中的翘楚。”毅结特紧固件系统(太仓)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迈克·弗兰克透露,德国多年来的优惠政策不仅积极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还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迈克·弗兰克进一步说明,德国积极引导制造业向专业化、精密化、高技术化方向迈进。行业协会在评定企业排名时,不同于中国的百强企业按照营业额大小进行排名,而是依据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以及细分市场的占有率来评定。名列前茅以及获奖的企业往往并非规模庞大,而是在技术创新上最为活跃。这种环境促使企业不追求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坚守工匠精神,在技术上不断积累与创新。
克恩·里伯斯公司作为进驻太仓的首家德资企业,其中国业务集团总经理张臻伟深有感触。他认为,中国企业家最需从德国企业家身上学习的是“坚守主业”的精神。他观察到周围很多人因抵挡不住快速赚钱的诱惑,分散了资金和精力去涉足房地产等领域。
苏州能讯高能半导体公司正开创氮化镓应用的新纪元,引领我国半导体工业迈向第三代。公司董事长张乃千却时有忧虑。他回国创业八年来,经常面临亲朋好友关于赚了多少钱的询问。在他们眼中,只有赚得盆满钵满才算成功。张乃千坚信,要想铸就百年企业,需要的是专注与深耕。很多企业的关注点仍在赚钱上,房地产和股市的热潮导致大量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这对“中国智造”的发展构成了挑战。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金碚认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将取决于我们能否逐步形成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心理和实业基础,积淀本土的实业精髓。在这份实业精髓中,合作精神是基石,契约精神是框架,效率观念是构造,而质量意识则是细节。只有全面打造这样的实业环境,中国的制造业才能真正迈向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