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调查 安徽机器人企业发展的速度与阵痛
导读:为了营造机器人产业的浓厚氛围,安徽省及合肥市连续两年成功争取到RobCup机器人世界杯赛的承办权,展现其在这一领域的决心与热情。火热的产业热情背后,却存在着市场现状的冷清。
工业机器人应用不足千台
在安徽芜湖的埃夫特公司机器人展示间,一台搬运机器人轻松准确地完成了一项20公斤设备零件的搬运任务。而在奇瑞汽车的第五焊装车间,从抓取到点焊再到拼装,全部由机器人完成,这些机器人的标签统一为“芜湖造”。
埃夫特公司的副总工程师肖永强博士透露,目前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中,国产与进口的比例大约为3:7。在高端市场中,进口机器人更是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尽管埃夫特公司已经建成了国内首条机器人批量装配线,并位居国产机器人企业销量之首,但核心部件的技术仍然受到国外的制约。
在奇瑞汽车公司的焊装车间,埃夫特生产的机器人担当着重要角色,62台机器人如同“变形金刚”,完成了几乎所有的焊装工作。随着这些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进入市场,一些国际知名机器人制造企业在华产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价,降幅高达20%到30%。
尽管安徽全省已生产工业机器人900余台,同比增长30%,但企业使用机器人的成本问题逐渐得到解决的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多名产业人士表示,虽然大型企业有能力引进机器人,但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简单组装集成的机器人企业,其产品质量和加工条件令人担忧。由于机器人产业刚刚起步,“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已经显现。
“机器换人”步伐的背后考量
中国工业机器人正处于产业形成和快速发展期,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也开始展现出一定竞争力。合肥联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欧秉承表示,受经济不景气影响,制造业市场上的同质竞争和压价竞争严重,企业利润微薄,一些企业主对加大投入的热情不高,影响了“机器换人”的步伐。在安徽市场,由于劳动力短缺问题不突出,企业“机器换人”的动力相对较小。
与此工业机器人的售价却在逐年下滑。肖永强坦言,如果不是劳动力特别紧缺,企业并不急于“机器换人”。但这并未阻碍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安徽省经信委装备工业处处长沈忠林表示,安徽机器人产业自2009年开始发展,未来几年内将重点支持并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庞大的产业规模。
欧秉承指出,市场需求是各地争相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根本原因,但很多简单组装集成的机器人企业并没有市场订单或进行市场调研。他认为不排除有些企业是为了补贴而进入这个行业。“组装一台机器手臂就补钱,太急了,这样对整个产业非常不利。”欧秉承表示他们决定将主要精力放在系统集成上,而不是只看重小利和补贴。
机器人产业的真正短板
尽管在内地工作超过10年,欧秉承仍然对安徽机器人产业的一些现象感到不适应。“现在机器人市场有点非理性。”他认为目前机器人产业最值得关注的是真正的核心技术缺失问题。尽管安徽有众多机器人集成加工企业,但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却一家都没有。这可能是未来阻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这种情况欧秉承表达了深深的担忧。他认为现在大家都在追赶这个产业的步伐导致市场现状的不稳定如果不能静下心来深入研究核心技术很可能让这个行业偏离原本健康的发展轨道这样的现状迫切需要业内的反思和积极的行动来改变这一现状使这个新兴产业走上一个更为健康和持久的发展道路。欧秉承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研,发现虽然机器人市场需求高涨,但市场上核心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赖度高达80%。这理应意味着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似乎出现了类似光伏产业低端过剩而高端不足的缺陷。各地的机器人产业园纷纷涌现,然而在一些制造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在没有充分了解自身产业基础和供应链状况的情况下,盲目提出“机器换人”的口号,这无疑让人担忧。机器人产业是一个高度配套的供应链产业,独立发展难以成功。
英特尔全球副总裁倪健安认为,中国的机器人产业生态系统在支持下已经相当完善。在机器人四大关键技术——计算、视觉、语音、驱动方面,中国应加大技术投入力度。与此KUKA机器人公司的研发副总监Rainer Bischoff指出,从工业角度看,机器人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如移动控制、算法和应变能力的提升以及成本的降低等。我们必须意识到,在“机器换人”的浪潮中,我们不仅要解决招工问题,更要思考如何利用机器人优化生产流程、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如果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机器替换人工,那么我们无法真正实现技术革新和生产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