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背后是东莞一箭双雕的选择
在东莞这座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城市里,一场制造业的革新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越来越多像易事特这样的制造型企业,正在积极拥抱机器人的革新浪潮,将机器人引入生产线,替代普通劳动力。从2014年开始,东莞以铁腕变革的决心,率先在国内推行“机器换人”战略。
这一战略的背后,不仅是技术革新的选择,更是东莞产业转型升级与智能装备业同步发展的明智之举。易事特集团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从早期的代工贴牌,到如今成为能源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行业领跑者之一,易事特的转型之路可谓波澜壮阔。如今,在世界各地的“高精尖”领域,都可以看到易事特的身影。
易事特集团董事长何思模表示,公司的业绩提升得益于技术创新和自动化设备的提升。他强调,“没有研发,就没有未来;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发展。”如今,易事特在科研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下足了功夫,建立了业内首个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专业企业工作站。
与此越来越多的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像易事特一样,努力打破对境外市场的依赖,创立自主品牌。数据显示,东莞7000多家来料加工企业中,超过5000家已转为法人企业。这些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积极开展内销业务,收购或创建自主品牌,致力于转型发展、二次创业。
为了应对用工成本高企、招工难等问题,东莞从2014年开始,率先开启“机器换人”计划。大力支持这一行动,每年安排预算2亿元专项资金资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这一行动在电子、机械、食品、纺织、服装、家具、鞋业、化工、物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得到了广泛响应。据统计,自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东莞市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共1262个,总投资达103.84亿元。
的支持不仅体现在资金上,更体现在简化申报流程、创新资助方式等方面。企业足不出户便可全年全天在线申报项目,还设立了事后奖励、拨贷联动、设备租赁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资助方式。最让中小微企业心动的是“企业零首付购置设备”的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支持下,企业可以以贷款形式获得低成本资金,通过融资租赁模式实现“零首付”、“零门槛”购置设备。
这一系列举措让东莞的制造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的东莞,正通过“机器换人”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迈向智能制造的新时代。东莞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本土机器人企业乘势而上
初步统计显示,东莞市在“机器换人”项目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仅在2015年,总投资达到了70.03亿元,其中莞产设备投资占到了近五分之一。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预计减少用工约4.6万人,还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合格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走进东莞大岭山镇的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机器人展示厅,你会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一套模拟物流的机器人设备展现了机器人技术在生产流程中的高效应用。物流小车、3D打印机、打磨机器人等设备的协同工作,形成了一个无缝的生产链条。机器人不仅保证了生产过程的品质,还能根据客户需求灵活调整生产流程,实现一人控制多台机器的高效生产模式。
拓斯达作为东莞机器人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早已看到了机器人技术在东莞的巨大潜力。该公司总经理助理蒋周琼表示,拓斯达的研发和生产基地都设在东莞,以便更好地与市场需求对接。通过与一线市场的紧密沟通,拓斯达成功地为数百家客户提供了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拓斯达还提出了创新的“一年回本”的自动化方案,通过设备金融租赁和补贴等方式,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实现投资回报。
东莞的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工厂与市场紧密相连的优势使得东莞的机器人企业能够迅速响应市场需求,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东莞已有超过200家的机器人企业,形成了一个繁荣的产业生态。为了推动本土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东莞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企业使用莞产设备,并为产业骨干企业提供高额奖励。
与此东莞也在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智能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基地拥有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全程指导,并与多家著名机器人企业合作,依托东莞完整的制造产业体系,为参与单位提供核心零部件技术和天使基金的支持。
广东省机器人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机器换人”不仅仅是简单的替换人力,更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东莞超过14万家的制造业企业为机器人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未来,随着东莞机器人产业的不断壮大,我们将打响东莞机器人的品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智能装备业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