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生产线上的智能制造革命

智能机器人 2025-01-22 14:46www.robotxin.com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随着工业机器人生产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推广以及车联网的应用,制造业的革命性变革正如波澜壮阔的巨浪般汹涌而来。在这一时代大潮中,中国的制造业也在积极应对变革,响应德国“工业4.0”和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号召,许多城市正在探索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之路。

7月25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在山东淄博发生——全国首套中德工业智能制造技术公共实训平台正式投入使用。这一平台的建立,标志着山东企业开始自我革命的征途,全方位、一站式地提供现代工业智能制造技术的工业设计和技术咨询服务,致力于国外创新研发的引入以及国内推广转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现代科技的重要基石,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腾飞的翅膀。”黎晓东,科技部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办公室主任以及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秘书长如此表示。随着制造业技术和硬件智能化的日益融合,制造业员工的技能和管理水平也需要相应的提升。

中德工业智能制造技术公共实训平台项目总投资达到2800万元,其中设备投资占据2385.2万元。项目规划了9个研发设计中心,涵盖了从工业机器人应用到工业自动化控制的广泛领域。在这一平台上,人们可以目睹到最新的科技应用,如德国kuka吸盘机器人和瑞士abb youme人机协作机器人等。

在两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研发设计中心,有一条引领未来的生产制造线——西门子开关插座公司的电器开关产品生产制造线。这条生产线自动化程度极高,包括智能装配、自动包装、立体仓库、自动检测和质量控制系统等。它不仅生产产品,同时作为智能制造的示范,为企业培训人才,为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系统提供参考。

“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陈冰冰,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顺德分所所长、副研究员如此阐述。数字工厂已经改变了传统制造的模式,整合产业链资源来完成制造任务,其核心使命就是持续优化和改进。

山东莱茵科技设备有限公司已经认识到这一趋势,通过中德智能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山东企业提供了定制生产线配备。例如,为山东圣世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的LDNP自动化配制系统,能自动完成近30个工艺步骤,并含有多重安全连锁和自动报警回路保护,极大地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危险性。这样的生产线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废品率,还能显著减少生产成本。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快鱼吃慢鱼”已经成为现实。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不仅需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还需要不断提升员工技能和管理水平。中国的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智能化转型的浪潮,只有跟上这一趋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掌控生产流程:智能操作与精准监控的完美结合

透过控制室的WINCC上位机与现场MGCS触摸屏的桥梁,我们见证了远程与本地自控操作的完美融合。这不仅允许对生产流程的详尽跟踪,还能够捕捉、记录并存档每一个关键工艺参数与任何可能的报警信息。这套系统,以其卓越的智慧,赋予了圣世达公司生产流程的全新生命。

圣世达公司在采纳此系统后,取得了显著成效。用工量减少了60%,效率却跃升了40%,产品合格率也提高了15%。更重要的是,该系统从根本上强化了生产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难题。

人才危机:智能制造的瓶颈与挑战

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已有多项基础研究成果和技术突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已初步建立,并持续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真相却隐藏在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数据显示,我们依赖进口的工业软件、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芯片以及汽车制造关键设备等比例高达九成或更高。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与基础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已成为公认的发展阻碍。

深入调研后,我们发现中国制造业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尤其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资源计划软件、电子商务等关键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尤为明显。对此,行业专家黎晓东表示,智能制造装备领域急需专业人才,尤其是稀缺领域和能够统筹装备制造经济管理的管理人才。人力资本管理已成为众多制造企业转型的关键瓶颈。

尽管我国的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但在实际应用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开发效率和操作能力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在于职业教育未能跟上实践发展的步伐,人才培养环节的应用性不足。对此,我们认为应加强与欧美发达地区的交流,借鉴其先进经验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鼓励与互联网密切结合的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搭建联合研究平台,以推动中国制造2025更好地实现。

Copyright © 2016-2025 www.robotxin.com 人工智能机器人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